閩南網9月3日訊(通訊員 李莉紅 閩南網記者 張恩培)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重點任務,今年以來,陳巷鎮古農村創新“長效化、全面化、專題化、主題化”四化一體治理體系,組織廣大村民積極參與環境衛生攻堅整治工作,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從階段性攻堅向可持續治理轉變,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提升。

日前,走進位于長房的“玉米古倉”主題公園,只見以農耕文化為內核的景觀改造成效顯著。原本豬圈遍布、泥濘難行的區域,如今化身集美學體驗與實用功能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立體玉米雕塑群與彩繪墻繪相映成趣,地下管網收納飛線隱患,環形湖岸配以太陽能廣場燈,實現基礎照明與景觀照明雙提升。
“整治前都是豬圈,泥巴路,下雨爛的都不能走,現在整治后路比較寬了,比較干凈了,好走了。”村民告訴記者。
相距不遠的古老堀同樣是整治的亮點。年久失修的祖廟被推倒重建,既保留文化印記又消除安全隱患,如今白墻黛瓦,與藍天白云“同框”,盡顯古韻。除了重建祖廟,古農村還新修建了古老堀戲臺、活動中心,滿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休閑娛樂有去處。
“我們始終堅持‘一村一主題’,將文化要素與村莊建設有機結合,將村莊與田野融合,打造‘田園風光’古老堀,打響玉米古倉品牌,形成‘耕讀書田’示范區,將整個村莊打造成‘田園風光優美、生態景觀雅致、城鄉綠化一體’的生態新村。”陳巷鎮古農村駐村第一書記張蔚凡稱。
此外,古農村建立健全垃圾治理及環衛保潔長效機制,每年清理垃圾約1600噸,制作宣傳單約100份,投入約50萬元,通過科學劃分片區,建立獎懲機制,每天安排包組兩委到片區巡查等措施,不斷鞏固提升整治效果,保持村容村貌干凈整潔。
張蔚凡表示,下一步,古農村計劃對書田自然村配套太陽能新能源路燈,實現路面亮化,翻修道路,計劃鋪設古農村店前社至石室村田埂的水泥道路,持續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積極推行“垃圾不落地”工作,持續推動農村生態、生產、生活、生意“四生”有機融合發展新路子,以生態宜居帶動古農村產業興旺,進而促進村民生活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