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仔面線、天婦羅、蚵仔煎、清蒸油炸肉丸
士林夜市原本是以小吃與攤商而興起,迄今仍以此為主;然而由于士林夜市的規(guī)模與商機極大,周邊地主紛紛開設店面趕上商機,在士林夜市里可以嘗到全國各地的美味小吃,如蚵仔面線、天婦羅、蚵仔煎、清蒸油炸肉丸、珍珠奶茶、廣東粥、日式壽司、韓國泡菜鍋等…還有,炸雞排,生煎包,鹽水雞,蔥油餅,涼面,大香腸,大餅包小餅,蚵仔煎,花枝羹,天婦羅,牛排,士馬鈴薯,甩餅,藥燉排骨,馬鈴薯片,青蛙下蛋,檸檬愛玉,泡泡冰等,保證讓您回味無窮,吃飽喝足后沿途各式的皮包、鞋子、衣服及百貨飾品,總類琳瑯滿目,物美價廉的吸引力,準讓您荷包大失血。
原是靠近基隆河的渡口,從士林農(nóng)產(chǎn)品到艋舺、大稻埕的貨物都在這里交易,1909年設立士林市場一直發(fā)展至今。過去的交易主要集中于媽祖廟“慈諴宮”之廟前廣場,然而市場攤販逐漸侵占廟宇用地,于是慈諴宮筑起圍墻保留僅存的狹窄廟地,圍墻只能任由攤販使用。士林夜市變成包含文林路、大東路、大南路及安平路等數(shù)街區(qū)的大型夜市。
士林夜市一方面是攤商和店家之間由于經(jīng)濟規(guī)模而達成的用地默契,一方面則是攤商與警方之間取締與不取締的執(zhí)法默契,形成一種有趣的共榮現(xiàn)象。在攤販并未完全合法的城市里,士林夜市與其他大型固定夜市共同維系著這一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也成為臺北人夜生活的好去處。
但由于通風、衛(wèi)生、環(huán)境、公共安全等問題,臺北市政府于2002年10月14日將原士林市場拆除,僅保留日據(jù)時代的磚造市場建筑,新士林市場預計兩年完工,然而至今當?shù)厝允且黄叩[。原士林市場攤販移至士林臨時市場,位于文林路與基河路口、臺北捷運劍潭站對面,在2002年11月25日開始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