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職業分工合理的社會,不僅需要學術型人才,更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然而,職業教育一直被視為“二三流”學生的“無奈選擇”。于是,就業市場上出現了技工難求的局面,許多學生寧做“小白領”,也不做“大藍領”。面對就業難與招工難并存的現象,如何打破傳統觀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成為備受各方關注的話題。
自2009年閩臺聯合培養人才項目啟動以來,兩岸職業教育的交流與合作日益增多。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平等發展的機會,為社會、為企業培養更多應用型人才,已成為兩岸專家學者的共識。目前,閩臺職業教育發展現狀如何?有哪些交流合作成果?兩岸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向在哪里?讓我們一起來聊聊這個話題吧!
特邀嘉賓:
廖慶榮 臺灣科技大學校長
陳金建 海峽兩岸職業教育交流合作中心主任
童 昕 福建工程學院校長
姚立德 臺北科技大學校長
職業教育并非“二流教育”
聽濤君:曾經許多人將職業教育視為“二流教育”,作為考不上本科院校的“備胎”之選。近年來,隨著就業市場對高級技工人才的需求增大,兩岸不少職業教育院校受到矚目,兩岸職業教育合作也步入快車道。請問各位閩臺兩地職業教育的現狀如何?目前交流與合作的情況如何?
廖慶榮:在臺灣,職業教育被稱為技職教育。目前,臺灣的職業教育學制已形成??茖W校、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含研究所)等一連串體系。這種學制讓技職學生有機會獲取本科、研究生學歷,甚至獲得博士學位。臺灣科技大學是臺灣第一所技職教育高等院校,可招收研究生、博士生,大部分畢業生最終都進入上市公司就業,承擔研發任務。因此,好的職業教育不輸普通高等教育,甚至培養的人才更符合企業和社會需求。
陳金建:福建現有高職院校51所、中職學校217所,培養了大量符合市場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其中,有七成多的高職畢業生和絕大多數的中職畢業生到中小微企業服務,成為“留得住”的本土人才。近年來,兩岸職業教育交流合作步入快車道。特別是,大陸首個與臺灣地區開展職業教育合作的地方性法規《福建省促進閩臺職業教育合作條例》的出臺,更是激發了兩岸大學生協同創新與來閩創新創業的熱情。此外,兩岸高校還合作設立了4個閩臺師資聯合培養中心、7個閩臺職業教育師資聯合培訓基地。
童昕:從2009年11月起,福建工程學院就開始與臺灣云林科技大學等5所臺灣高校合作,共同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截至目前,我們合作開設本科專業14個,現有在校生228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