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改造從基礎設施煥新、公共空間提質、產業活力激活三個維度入手。”“村民對公共空間改造有什么需求?”“需求反饋我們都有搜集整理。”近日,在莆田市荔城區北高鎮福嶺村黨群服務中心,北高鎮黨委書記蔡珊珊正與閩臺鄉建鄉創村莊提升項目負責人莊雅云討論福嶺村進一步提升改造計劃。
此前,莊雅云帶領團隊深入福嶺村調研,走訪了50余名村民,回收了96份線上調查問卷,開展多場座談交流,精準反映村民的需求。
“結合村民的意見,未來我們將在村里打造‘有福會客廳’,供大家讀書看報、休閑聊天,也能向游客展示福嶺村的歷史文化。為了讓老年村民生活更舒心,我們還會對家中浴室、廚房進行適老化改造,如加裝扶手、鋪設防滑地面。”莊雅云解說起了項目規劃,從惠及全村的公共空間升級,到融入日常的暖心設計,將村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融入其中。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效益,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福嶺村積極搭建合作平臺,匯聚閩臺鄉建鄉創團隊的智慧和運營資源,以環境提升為突破口,串聯起生態、產業與文化資源,逐步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鄉村振興之路。
“以前每到雨季,環村溝渠漲水,村民出行都得蹚水。如今溝渠改造完成,不僅解決了水患,沿線還種上了綠植、加裝了步道,成了村民茶余飯后散步休閑的好地方。”福嶺村黨支部書記陳勁群高興地說。此外,融入文創元素的院前文化公園、色彩明艷的彩虹步道、承載鄉愁的“福”文化長廊,成為一道道風景線,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環境的提升,不僅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更為福嶺村帶來了發展機遇。走在村中主干道上,只見平坦寬闊的路面延伸向遠方。“這條路直通北高鎮五侯山景區,現在路面加寬了,游客上山更順暢,我們村也成了景區的‘后花園’。”陳勁群介紹,隨著主干道的升級,文旅公廁、停車場等配套設施也陸續建成,為發展鄉村旅游打下了基礎。
現在,福嶺村引進專業運營團隊,以五侯山的生態資源為流量入口,深挖村里的歷史文化底蘊與農業特色,盤活閑置用地用房,打造以“福”文化為主題的“森林療愈”“田園康養”“祈夢文化”等項目。
在荔城區“和美荔城,共富共美”建設理念的指導下,北高鎮、福嶺村引導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與農戶緊密合作,通過保底分紅、入股參股、服務帶動等方式,讓農民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同時參與農村電商、休閑康養、認養農業、共享農業等新業態創業。
如今在五侯山景區,靜心空間、素食館、半日閑茶館、西游樂園、特產加工坊等項目滿足游客的多元需求。“產業發展不僅讓村集體收入每年增長10多萬元,更帶動了村民就業,不少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環境美了,錢袋子鼓了,日子越來越好了!”陳勁群喜笑顏開。
報業集團記者 陳陽陽 陳漢兒 通訊員 翁國城 陳承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