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網通辦,等樁上門
“你們效率真高,我的新車還沒到,充電樁就到位了。”日前,在廈門市中央灣區小區地下車庫,業主李芳看著新安裝的充電樁感慨道。“首日申請,次日安裝”,這是國網廈門供電公司推行聯網通辦,提升充電樁報裝體驗的一個縮影。
據國網廈門供電公司有關負責人透露,“物業配合度不高”“不清楚如何辦理”“流程煩瑣、證明材料多”是新能源車主報裝家用充電樁的主要阻礙。為此,國網廈門供電公司從2021年便開始推行充電樁聯網通辦,依托“網上國網”App等線上渠道,將辦理服務前置到4S店。車主在4S店便能完成辦電申請,實現聯網通辦。
除了聯網通辦外,國網廈門供電公司的家用充電樁服務前置還體現在了動力箱建設上。通過主動走訪街道、社區和物業服務公司,由供電公司出資,在符合條件且居民充電樁報裝業務較多的小區配電室附近建設動力箱,每個動力箱提供多個電源接口,共享給需要通電的充電樁使用。
“小區交房時間不長,業委會還沒有成立。”廈門翔安區首創·禧瑞風華一期的物業經理馬松林說,“國網廈門供電公司工程師在走訪中指出了小區未來加裝充電樁面臨的限制,主動提出要出資幫忙建設動力箱,這樣提升業主生活品質的項目我們肯定大力支持。”在動力箱和線路升級過程中,物業公司也積極發揮了溝通協調、秩序維護的作用。
該小區通過建設1個動力箱和4個集中式表箱,在變壓器不擴容的基礎上,新增了48個可接入家用充電樁的表位,還預留了4個可接入快充設備的三相表位。據介紹,該模式對于變壓器容量大,但電源點不足的次新小區,以及暫時無法進行破路改造的老舊小區十分適用。

泉州向陽花苑小區內“統建統營”的充電樁
除了廈門,近年來,我省其他各地和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提升家用充電樁報裝體驗的舉措——
2024年國網福建電力發出《關于進一步做好居民充電服務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梳理全省1.5萬個居民小區,逐步形成“三類小區清單”。對于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充分滿足個人充電樁用電報裝條件的第一類小區,推行“一小區一證明”。
2023年10月發布的《福州市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審批指南(試行)》提出,自用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無須部門備案;國網廈門、泉州供電公司聯合當地物業行業協會協商發文,明確了住宅小區充電區域消防設施要求、充電設施及相關線路的責任分界、工作職責要求,促使物業服務企業積極參與居住區充電樁基礎建設;2023年8月,泉州市四部門發文提出,既有小區充電樁“批量申請、統一預安裝”建設……
統建統營,補齊短板
在多方政策引導和資金投入下,居住區固定車位的充電解決方案日益完善,對于城市居民而言,在家充電場景中的薄弱環節——小區內的公共車位,如何保障充電設施的高效有序利用?
在福州鼓樓區陽光城小區,記者找到了答案。
陽光城小區西北側圍墻邊,12個造型時尚的充電樁按兩組排開,幾輛家用車正在充電。上前掃碼后,記者注意到,與公共充電站類似,該充電樁支持使用App和小程序支付,執行浮動電價,每千瓦時電的使用費在1元左右,介于居民自行報裝的充電樁和公共充電站之間。
格外清晰明了的是,手機界面上顯示著當天下一時段的電價、起止時間,方便充電車主“精打細算”,注冊該充電樁會員、使用優惠券還能獲得充電優惠。原來,這批充電樁是特來電福州公司和福州鼓樓區城投集團合作開發的“統建統營”試點,因此其采用了更為市場化的管理模式。
何謂“統建統營”?即運營商為小區統一提供充電設施建設、運營與維護等有償服務,這樣可解決老舊小區沒有固定產權車位、配電容量不足等問題,是一種充分利用充電設施所具備的優勢而采取的運營模式。目前,我省多地開始試點這一模式。

福州鼓樓城投與特來電在福州烏山西路打造的無人值守充電站
“去年10月陽光城在實施小區舊改時,這批充電樁進場布設,大約用時一個月。”特來電福州公司營銷人員郭武向記者介紹道,充電樁單槍功率為20kW,每千瓦時電使用費由電價+服務費構成,用以回收公司投建、維護的成本。
郭武告訴記者,這批充電樁的一大亮點是采用了該公司獨有的“小功率直流輪充”技術。即在不增加變壓器容量的情況下,對接入車輛依次充電,同時還可設置優先對低電量車輛充電,優先保證生活用電。基于充電樁聯網,充電全程還能對比車輛歷史充電參數、同類型車輛充電參數進行實時監測,及時在異常電流出現時斷電。
“針對燃油車占用充電樁、新能源車長時間停放等問題,小區通過成立車友群進行協調,目前秩序良好。”陽光城小區業委會成員高建清告訴記者,隨著“統建統營”充電樁的落地,小區更多人有了購買新能源車的意愿,其中也包括他自己。
業內人士指出,由于不同時段的用電需求差異,原有粗放的充電樁使用方式對電網并不友好。充電樁“統建統營”有利于與電網協同,供電充足時消納用電;供電不足時輪充,甚至通過V2G技術,由車輛向電網反向送電,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統建統營”更有利于規范驗收和維護標準,同時也能壓實責任。
泉州鯉城區老舊小區向陽花苑在“統建統營”基礎上建設V2G設備,即使臺風洪澇天氣也可供電;福州長樂區東臺港花園引入社會資本建設“統建統營”充電樁,部分對外開放贏得收益;國網廈門供電公司累計完成22個居住區共300根充電樁“統建統營”建設……如今,充電樁企業、各地城投、社會資本、供電部門均入場開展“統建統營”業務,形成打通小區充電“最后一公里”的合力。
觀點
推進老舊小區充電樁的建設,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明確建設管理流程、明晰安裝流程、明確各方監管職責、厘清安全責任歸屬等問題,既要方便業主安裝,也要注意充電樁的安全。“誰來裝、怎么裝、遇到阻撓怎么辦”,這涉及多個環節,需要多方協同推進充電樁建設。如廣州市于5月施行的地方性法規,對政府及其部門職責、新建物業小區配建充電設施比例以及既有物業小區充電設施的改造、建設、管理、維護等方面進行了規范,明確阻撓或者妨礙充電設施建設的物業最高可處罰3萬元。這可供借鑒。同時,在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時,應統一將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納入改造范圍,滿足充電基礎設施的運營需要。在有條件的老舊小區,充分利用閑置空地,設置新能源汽車專用充電區域;在不具備加裝充電設施條件的小區,可以在小區周邊合理距離內增設公共充電設施。此外,還應該提高充電樁的利用率,從現階段來說,“一人一樁”存在基礎設施建設浪費的現象,未來的充電樁布局應該是小區內和小區外互為補充的均衡有序格局,比如探索自用充電樁“多車一樁、錯時充電”,以提高小區內充電設施的利用率。(福建日報記者 賴昊拓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