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是白海豚!”近日,多位市民游客在鼓浪嶼周邊海域等地,拍攝到中華白海豚結伴暢游的畫面。這群素有“海上大熊貓”之稱的海洋精靈成群結隊,或躍出水面,或探首嬉戲,愜意地游弋在海中。
游客幸運偶遇“海洋精靈”不少市民蹲守記錄它們的身影
“太幸運了!之前還計劃去北海追海豚,沒想到在去鼓浪嶼的船上就看到了灰色、白色甚至粉色的海豚。”來廈門旅游的網友“蘑菇”將自己拍攝的中華白海豚視頻分享到社交平臺后,迅速引來眾多網友點贊。評論區里,不少有相似經歷的網友紛紛留言,稱這樣的邂逅是一份“專屬的幸運”。
不少市民選擇“蹲點”守候這些“海洋精靈”的出現。11月9日上午9時許,市民盧先生第一次通過鏡頭記錄下中華白海豚在廈門西海域附近“遛彎兒”的畫面。視頻中,六七只體色各異的白海豚結伴巡游,不時躍出海面。“看到朋友發了看到白海豚的消息,我特意趕來碰運氣,沒想到真遇上了!”盧先生表示,他身邊有許多朋友都熱衷于觀測和記錄白海豚。
隨后,記者聯系到持續多年監測、記錄中華白海豚的市民陳昱。“我是一名中華白海豚愛好者,經常到海邊蹲守,有時一等就是兩三個小時,還不一定能遇上。”陳昱提供的影像資料中,既有白海豚嬉戲覓食的生動場景,也有市民晨泳時與它們“同框”的難得畫面。
“中華白海豚在民間被稱為‘媽祖魚’,它們世代守護著廈門港,被視為好運平安的象征。”陳昱坦言,“每次見到它們都感到震撼!”作為鼓浪嶼原住民,他在小時候經常看到白海豚,“那時只能用眼睛記錄,現在可以通過不同設備拍下這些珍貴的畫面。”但他強調,拍攝的前提是保持距離、絕不打擾,希望更多人了解并愛上中華白海豚,共同保護海洋環境。
因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廈門海域白海豚頻現
據了解,中華白海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是海洋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中華白海豚幼年時呈鉛灰色,隨著年齡的增長露出白色的底色,青壯年時全身布滿灰色斑點,到老年時全身呈乳白色,運動的時候,因皮下充血呈粉紅色。它們通常以家族為單位活動,成員之間相互依存、協作無間。
那么,為何近期市民游客能在城市近海頻頻記錄到中華白海豚?廈門中華白海豚文昌魚自然保護區事務中心監測與宣教科科長許靜解釋道,這其實是廈門海域中華白海豚西部社群季節性分布的正常現象。“當氣溫下降,進入冬春季節,西部社群的白海豚喜歡在整個西港活動,包括從鼓浪嶼周邊到寶珠嶼周邊海域。”許靜說,這個時節觀察到海豚的幾率本來就較高。
此外,近年來隨著廈門海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中華白海豚種群數量穩定,結構合理。市民游客與它們相遇的機會也因此越來越多。
(廈門日報記者 楊霞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