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國籍我的血》讀書分享會在福建農林大學舉辦——
共溯熱血歷史 厚植家國情懷
25日,《我的國籍我的血》讀書分享會在福建農林大學舉辦。
《我的國籍我的血》是閩籍作家鐘兆云創作的長篇小說,由福建人民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該書以臺灣同胞抗日組織“臺灣義勇隊”和“臺灣少年團”的歷史人物為原型,聚焦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臺灣志士奔赴大陸的抗日歷程,再現了70多年前臺灣同胞投身抗日、光復臺灣的歷史場景。今年9月,值此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我的國籍我的血》由福建人民出版社修訂重版。
分享會現場,作為活動主辦單位,省委黨史方志辦、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福建農林大學、省臺聯、海峽出版發行集團的有關負責人,與臺胞代表、師生代表齊聚一堂,共同品讀經典。
福建農林大學校黨委書記賴海榕在發言中回顧了校史:“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福建農林大學前身協和大學農科和福建省立農學院師生堅守農業教育陣地,以強農報國之心服務抗戰需要;臺灣光復后,福建省立農學院有180余名畢業生赴臺工作,成為臺灣農業發展的奠基者。這段校史與《我的國籍我的血》中展現的兩岸同胞共御外侮、心手相連的精神一脈相承。”賴海榕表示,學校將把這本書作為生動教材,融入思政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引導師生深刻理解“兩岸一家親”的血脈聯系。
“這本書寫的是藝術的真實,也是歷史的真實。李友邦和臺灣義勇隊的故事在這個世界曾經真實地發生過,我希望他們的精神能繼續感動你們,想象那些未經歷的甘苦,在大時代中做出每個人正確的選擇。”分享會現場,作者鐘兆云動情講述創作歷程,并激勵后人在緬懷先烈中銘記來路,讓偉大抗戰精神在代代相傳中永葆力量。
省作協副主席傅翔,抗戰老兵后人鄭嵐、簡以信等先后發言,從不同維度闡釋歷史記憶的當代價值,認為臺灣光復紀念日是兩岸共同的精神財富。
“這本書讓我深切體會到,無論海峽相隔多遠,我們的根始終緊緊系在同一片華夏土地上。”福建農林大學臺灣學生何國筠在讀者發言環節動情發言。在該環節,福建農林大學臺灣教師張瑋尹、臺灣學生張家愷等6位讀者代表踴躍分享了自己的閱讀體會。
主辦單位還將《我的國籍我的血》贈予福建農林大學圖書館、福建省圖書館、福州市圖書館等單位,讓這份珍貴的歷史記憶得以更廣泛傳播。
此次讀書分享會通過重溫臺灣義勇隊的抗日事跡,不僅深化了師生對歷史的認知,更激發了大家的家國情懷。大家紛紛表示,要將閱讀感悟轉化為實際行動,為推進鄉村振興、促進祖國統一貢獻青春力量。(福建日報記者 蔣豐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