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在位于羅源縣的福建閩光鋼鐵有限公司車間內,總投資2.8億元的高速棒材項目正式投產,年產可達60萬噸,可新增年銷售收入16.8億元。高速棒材生產線主要生產多種規格的高精度螺紋鋼,特別是大規格直徑25毫米螺紋鋼的生產,填補了國內同類設備生產工藝空白。

記者 林輝 通訊員 林克城 劉其焱 攝
經濟領域的改革,越向縱深推進,就越是艱難;唯其艱難,更顯勇毅。
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控股的福建星瑞格軟件有限公司,成立不到半年,就打破IBM、甲骨文、易安信三大巨頭“瓜分”數據庫全球系統市場的傳統格局;福能集團去“黑金”,掘“綠金”,深耕清潔能源、金融等新興主業,風電裝機規模全省第一、金融板塊利潤占集團總額比例超過1/3,成為最會“賺錢”的省屬非金融類國企;東南汽車用3年堅守,換來首款自主研發車型DX7,強勢進軍已是“紅海”的SUV市場,并借此時隔15個月再度扭虧為盈……每一步的背后,都凸顯出福建國企加快改革的責任擔當。
過去五年,是經濟領域改革加速突破的五年。面對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福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突破口,堅定不移打好產業轉型升級的攻堅戰,推動主導優勢產業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成長、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啟動結構調整新引擎,培育轉型升級新動能。
數據表明,到“十二五”末,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突破萬億元;產值超500億元產業集群從6個增加到15個,其中產值超千億元產業集群從1個增加到9個;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15.2%;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18%,占GDP比重提高至10%。
發展方式轉變,增長動力接續,福建以更堅實、更自信的姿態,邁出結構更優、轉型更實的新步子。
精準把脈,謀劃改革路徑
過去五年,挑戰從未如此嚴峻。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下,必須通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經濟增長的動力切換。
對于福建來說,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在于產業轉型升級。“要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主攻方向,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高端供給,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的供需平衡的躍升。”省委書記尤權強調。
要改革,須先明勢。福建的產業現狀,有著不可回避的矛盾。產業體系初步建立,但仍面臨布局尚未完善、結構不夠優化等問題;新興產業加速孕育,但尚未形成有效支撐;傳統產業依然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轉型壓力越來越大。面對復蘇乏力的世界經濟、始終存在的下行壓力,結構性改革的難度更大。
但同時,福建剛剛經歷了擁抱千載難逢歷史機遇的五年。中央作出支持福建進一步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決策,福建“多區疊加”的戰略格局基本形成,打造產業升級版有更大優勢。
既有非常之困難,又有非常之機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福建療法”如何開方?
五年以來,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在一次次基層調研、一場場企業座談中,精準把脈,科學研判,直面難點,求解痛點,謀劃改革路徑。每年的省委全會、省兩會、全省經濟工作會議、全省工作檢查,如何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都是持續關注、研究的主要議題和方向。正因此,科學的決策不斷提升整體性、系統性。
增加龍頭企業群體數量,增強產業帶動力,于福建而言,是最迫切需要突破的瓶頸。2013年12月,全省經濟工作會議作出部署,把培育和壯大龍頭骨干企業作為主攻方向,在全省篩選一批關聯度大、主業突出、創新能力強、帶動力強的行業龍頭企業,進一步增強產業綜合實力,構筑龍頭引領、鏈條延伸、集群共進的局面。次年2月,出臺《產業龍頭促進計劃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在20個產業領域中培育壯大一批龍頭。
此后,舞動龍頭、圍繞龍頭鑄鏈成群,被多次會議、多項政策反復提及。發改、經信、科技等部門立足各自職能,從產業基金、民間投資的引導,從生產要素的保障,從創新資源的集聚等方面,給予最大支持,合力抓龍頭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