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方面板項目“以一帶眾”,引來東旭光電、韓國東進化學、德國林德氣體等上下游十多家企業;聯芯集成電路強勢引領,帶動廈門完成“芯片設計-芯片制造-封裝測試-裝備與材料”的集成電路全產業鏈布局,構建“芯片-軟件-整機-系統-信息服務”的電子信息千億產業鏈。
主導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則加速規?;?。從“十二五”初期制定《福建省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實施方案》,推動新興產業成為先導產業,到今年出臺“十三五”專項規劃瞄準倍增發展的目標,福建的決策者,一直都將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動力轉換的“主引擎”,全力扶持。
一些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借此東風,加速突破。
與“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同脈動。今年上半年,全省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產值約450億元,同比增長15%左右。在泉州,嘉泰數控研制生產的高速鉆攻機、五軸機床、龍門加工中心三個系列已占據國內領先地位;在莆田,中科中涵開發的超快激光數控機床成功研制并實現產業化,填補了相關行業激光微孔技術加工方面的空白。
加速搶占新產業領域的制高點。以廈門大學為基礎建立的石墨烯工業技術研究院,全力推動以石墨烯為核心,涵蓋觸摸屏、儲能、機電和生物等領域的產業集群。同時,廈門凱納石墨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廈門烯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泉州信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在石墨烯量產、“+石墨烯”產品等領域發力,已成業界翹楚。
“互聯網+”新興產業插上了一雙新的翅膀。今年初,中國首個新業態VR產業基地落戶福州新區,正向三至五年時間生產規模達到千億級別的目標邁進。在全國,福建已是較早確定打造VR全產業鏈的省份之一,未來將把行業應用、企業應用及公眾應用作為主攻方向,構建一個從福建輻射到全球的VR全產業生態系統。
結構優化,布局完善,總量做大,質量提升,福建產業升級的步伐,自信而堅定,行穩而致遠。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煥新
增量在于做大做優,而存量則亟須改造提升。
當前,傳統產業仍是福建產業發展的基本盤。但傳統產業絕非“夕陽產業”。
基于對這一省情實際的準確把握,福建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把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轉型升級擺在突出位置,過去五年連續出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技改十二條”“企業技改專項行動計劃”“新一輪技改專項行動計劃”等專項政策,鼓勵和推動傳統產業加快運用先進技術、高端技術進行武裝,找準轉型路徑,孕育新的優勢。
轉型,源于孜孜不倦的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
華峰集團在美國圣路易斯和德國紐倫堡設立產品設計中心,在全球擁有超過120人的設計與開發團隊,目前已累計申請專利186項,成為國內唯一一家同時獲取世界前三大著名運動品牌耐克、阿迪達斯、新百倫認證的面料供應商,產品訂單源源不斷。
去年,龍凈環保研發投入逾2.9億元,占營業收入的3.94%,遠遠高于全省、全國平均水平,研發投入高居環保上市企業首位。憑此,龍凈環保一騎絕塵,成為全球最大的大氣環保裝備研發制造商,去年銷售收入近74億元、凈利潤5.6億元。
轉型,源于技術改造的快速嫁接,引入適用技術。
“十二五”期間,全省滾動實施省級重點技改項目2678項,總投資達8361.75億元,全部建成達產后預計可新增銷售收入17629.8億元。“十三五”期間,新一輪技改更加注重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三大方向和工業強基這一基礎。今年到目前為止,省經信委已篩選出今年兩批633個省級重點技改項目,總投資達2580億元。
長樂恒申合纖通過5項技改項目,產品品質全面超越全球氨綸行業的標桿韓國曉星;晉江龍峰紡織建成目前國內錦綸織造行業中單體規模最大、設備數量最多、智能程度最高的織造車間……實踐證明,技術改造能夠成為撬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步登高的杠桿。
從技術進步,到模式變革,傳統產業掀起一場全方位的煥新“風暴”。
服裝行業雖飽受產能過剩困擾,但在服裝名城石獅,從去年至今,涌現出超過150家從事服裝定制的企業。而且,定制服務已從線下向線上延伸拓展。僅在石獅紡織服裝電商產業園區,就冒出了25家開展線上服裝定制業務的企業。“國內消費者對服裝的個性化消費需求增強將是一個大趨勢。開展定制服務,正是企業探索轉型的方式之一。”石獅紡織服裝商會會長田啟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