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源入海污染物排海壓力依然較大
《公報》顯示,2015年福建省閩江等11條主要江河入海污染物主要為化學需氧量、無機氮、總磷和石油類等,總量達157.4萬噸,同比下降12.7%。全省59個主要陸源入海排污口排放的污染物主要為化學需氧量、懸浮物、營養鹽、石油類和重金屬等,排污總量達44.8萬噸,同比增加22.1%;監測期間各次均達標排放的排污口比例較低,超標排放的污染物主要為總磷、懸浮物和糞大腸菌群。
據統計,“十二五”期間,全省11條主要江河入海污染物總量居高不下,主要污染物年入海量均在100萬噸以上;入海排污口主要污染物排??偭亢团盼圻_標率均略有下降。
赤潮災害與突發事件明顯減少
《公報》顯示,2015年福建省共發現赤潮3起,累計面積約260平方公里,分布于霞浦三沙、連江黃岐半島、泉州圍頭灣及安海灣近岸海域,主要赤潮優勢種為東海原甲藻、中肋骨條藻和球型棕囊藻,均未造成直接經濟損失。
據統計,“十二五”期間,福建省累計發現赤潮41起,其中有毒赤潮15起,影響面積累計1752平方公里;霞浦、連江、平潭等近岸海域為赤潮高發區域,主要赤潮優勢種為東海原甲藻、中肋骨條藻、夜光藻和米氏凱倫藻等。
海洋環境保護工作圓滿收官
2015年福建省積極采取多種措施力促“十二五”海洋環境保護工作圓滿收官。
一是構建新型海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制定印發《關于貫徹落實〈福建省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工作方案〉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福建省海洋環保工作重點和目標;在全國率先制定出臺《福建省濱海沙灘資源保護規劃》,全面推動福建省濱海沙灘資源開發利用轉變;基本完成全省海洋生態紅線劃定、落圖和管控措施的制定工作,確保福建省海洋生態紅線“劃得定,守得住”。
二是強化海洋資源養護:全面推進“江河湖海·年年有魚”增殖放流系列活動,活動獲得2015年“綠色中國”生態成就獎;同時持續推進海洋牧場建設。
三是實施海洋環境整治與修復:建立兩岸海漂垃圾整治協作機制及多種地方治理長效機制,將海漂垃圾治理常態化,初顯成效;羅源灣退草還林重現紅樹林,泉州惠嶼島生態修復及保護工程取得明顯成效。
四是開展海洋“藍劍”行動,組織省、市、縣三級執法部門,邀請臺灣執法部門開展海上聯合執法行動,有效遏制非法采捕紅珊瑚、違法采砂和非法占用海域行為。 (李榮茂、黃奕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