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計劃2016年繼續引進200余名臺灣全職教師,進一步促進閩臺教育交流。那么,廈門引進臺灣教師的情況如何?日后,閩臺教育合作還將如何發力?兩岸相關人士給出答案。
日前,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楊江帆表示,福建正在加大力度引進臺灣高校師資,在2015年已經引進132名臺灣優秀師資的基礎上,2016年將繼續引進約200余名臺灣全職教師。
“廈門作為對臺前沿,在引進臺灣老師方面成果十分顯著。廈門大學目前就有臺灣老師三十幾位。”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臺籍教師陳經超說。
如今,閩臺教育交流合作已經常態化,福建出臺相關的政策來吸引臺灣老師登陸發展,從“送出去”轉變為“引進來”,從師生交流提升為引進優質資源在閩辦學。在陳經超看來,這樣的合作方式是雙贏的。
閩擴招臺灣教師擬打造專業高校
據悉,2015年福建全省69所高校與臺灣百余所高校簽署了500多份合作交流協議。而今年,福建省還將引進200名全職臺灣教師。
早在“十二五”,引進臺灣師資就是閩臺教育交流的一項重點。目前,福建已經引進132名臺灣優秀全職教師,正在試點閩臺高校合作舉辦2個二級學院,并聯合臺灣高水平大學在兩岸設立4個“師資閩臺聯合培養中心”,2015年12月1日施行的《福建省促進閩臺職業教育合作條例》成為大陸首部與臺灣地區開展職業教育合作的地方性法規。
楊江帆透露,福建2016年將引進臺灣全職教師200余名,并將制定出臺《促進閩臺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十條措施》,還將融合兩岸之力,在平潭籌辦高水平大學。
此外,2016年福建將建設約5所示范性應用型本科高校,重點推動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光電、工業設計等10大類產業急需的專業建設,以助力福建產業轉型升級。通過著力打造專業高校,將吸引不少專業技術型的臺灣老師前來嘗試。
廈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教授、廈門市臺灣特聘專家王貴弘表示,他來大陸教學已有一年多,當初作為臺灣特聘專家的身份,更是看重大陸高校致力于提高教學以及科研實際應用的水平。“我除了是一名老師,其實也是一名研發人員,帶領著團隊進行天然化妝品研究,甚至投入市場生產,這些都是現在高校和社會看中的。”王貴弘說,將學術研究真正投入實踐運用才能促進市場經濟發展,學生才能學有所成。
教育合作模式多元福建臺生占六成
如今,兩岸閩臺高校的合作已越來越頻繁,還開創了許多閩臺教育合作及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去年4月,廈門理工學院與臺灣中華大學、知名臺企冠捷科技集團簽訂“校校企”合作共建協議,以“4+0”(學生大學4年都在大陸就讀)合作新模式,培養大陸學生。據悉,這樣的兩岸教育合作模式至少在福建省內屬首創,也成為大陸教育改革創新典型案例之一,特別是將企業納入其中,也能給畢業生提供實習及就業的機會。
來自臺北的廈門大學藝術學院鋼琴教授古曉梅指出,如今高校合作十分頻繁,也促進兩岸教學的互補共贏。“現在,福建省不少高校都有閩臺的交換生,不僅陸生可以到臺灣學習,臺生也會到這里來體驗。”
特別是福建設立高校臺灣學生專項獎學金等政策以來,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臺灣學生來閩就讀。據統計,2015年在閩高校就讀臺生占大陸高校臺生總數的六成,成為臺生到大陸就讀最集中的省份。
政策保障前景更廣青年臺師樂登陸
作為大陸“985”高校體制內任職的首個臺籍編內教師,陳經超笑稱,自己雖是第一個“吃螃蟹”,但這份成果也實屬不易。“當初,我也是從全大陸的激烈競爭中選拔出來的。”
如今,福建省出臺了不少針對閩臺交流合作的政策,陳經超指出吸引臺籍教師來大陸就職的并非只是扶持項目,更多的是大陸的就業市場以及在政策保證下的公平競爭的環境,日后,來大陸教學的臺灣老師還將持續增加。陳經超說:“現在,大陸的高校不斷向臺灣教師拋出橄欖枝,臺灣老師大多數都是青年,相比臺灣的人才市場飽和,他們更愿意選擇來大陸嘗試與發展。”
同時,大陸閩臺教育政策不斷完善也保證了臺灣老師在大陸教學、生活的權益。陳經超認為,閩臺教育交流長久持續對兩岸交流來說是共贏的。
他表示,閩臺教育交流一方面,讓大陸高校借助臺灣師資發力,臺灣高校的開放式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的學習和研究能力;另一方面,不少臺灣師資具有豐富的企業管理經驗,亦符合福建現代高校的教學預期。
“福建省需要更好的教師資源來提升科研、教育水平,閩臺教育交流政策對兩岸來說都是互利的,不僅讓臺灣教師獲得更大的舞臺,也提供給大陸更多的優秀人才。”陳經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