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夏,喜茶火了,喜茶黃牛跟著出了名。讓人好奇的是,這群黃牛跟喜茶是什么關系?他們到底有沒有通過喜茶賺到錢、是怎么賺錢的、賺了多少?背后是否還有一個黃牛江湖?
為深入了解這些問題,我們相互協作,在上海和北京兩城的六家喜茶店,先后近十次排隊,采訪十多位相關方,包括喜茶黃牛、各店保安和工作人員、喜茶用戶等等,以揭開喜茶黃牛群體的生存現狀、運作機制和收入規模的真相。
“喜茶,喜茶!要不要?現貨!”
“多少錢?”
“一杯60元,小哥你要哪種?給你拿芝士的吧,賣得特別好!”
周六晚6點時分,黃牛魏姐已叫賣了4個小時喜茶,她看到我,操著一口外地口音,夸張地說,“買我的不用排隊,你看那兒,排隊要4、5個小時呢!”
順著魏姐手指的方向,10米開外正是新式茶飲品牌“喜茶”上海來福士店,店內此起彼伏地響著碎冰聲,店外還有1個S形排隊區擠滿了人。它是喜茶繼廣東中山、江門、廣州、深圳等50家店后,在華東地區開設的首家店。在2017年2月開業后的1個月里,它創造了“買1杯排隊7小時”的記錄,多達上百人、3個排隊區,有多家媒體曝光職業黃牛在現場兜售現貨,更有甚者會直接出售排隊號。這家店也和附近同樣以排隊著稱的糕點品牌“鮑師傅”,被戲稱為“人廣(人民廣場)雙雄”。
爭議、吐槽、不解……在中國漫長的茶飲甚至餐飲發展歷史中,這個剛創業沒多久的新品牌“排隊”排成了現象級事件。
誰在排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排隊者是幾百個“魏姐”這樣的黃牛。保守估計,這個群體在2017年的喜茶熱里收獲上百萬元。他們是喜茶背后的“贏家”,也是零售商業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