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提高“食商” 批駁舌尖上的謠言
據新華社電 從朋友圈里的養生“爆文”,到微博里的食療“段子”,一些食品藥品謠言屢禁不止。有關專家昨日指出,針對食品藥品謠言“病毒式”傳播的現狀,一方面應對老百姓進行“預防式”科普,另一方面也應更深入地研究謠言傳播的機制,完善辟謠的方式與途徑,謹防產生“逆火效應”。
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孫少晶在當天舉行的第三屆“食藥安全新聞傳播與謠言治理”青年學者論壇上指出,在權威部門、權威專家辟謠時,有時會先展示謠言的具體內容,再提供針對性辟謠信息,無意中導致謠言再次傳播;或者在辟謠信息中過度使用不同證據和科學分析,反而導致公眾更易于接受相對簡單直觀的謠言信息,心理上排斥相對科學嚴謹的辟謠信息,這就是辟謠過程中的“逆火效應”,“也就是說,本來出發點很好的辟謠過程無意中強化了一些謠言的負面影響。”
“粉絲可燃燒含熒光劑”“肉松面包是棉花做的”……打開手機,一些食品謠言“刷屏”朋友圈,引發很多人“舌尖上的焦慮”。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新聞宣傳司司長顏江瑛在論壇上說,在科普食品藥品知識方面,食藥監總局不斷加強“預防式”科普宣傳,有效避免了謠言的進一步滋生。對于“舌尖謠言”,食藥監總局已基本做到在24小時內對謠言進行批駁打擊,例如及時發現并處置了“塑料紫菜”“可燃粉絲”等食品安全謠言。(記者陳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