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7月13日是“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主題為:“尚德守法,共治共享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問題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每年有數百萬人因食用不安全食品而患病,還有許多人因此而喪失生命。而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的頭號敵人,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食源性疾病時刻威脅著人群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大多數食源性疾病可以通過規范餐飲操作,以及家庭科普教育等手段得到有效控制。食物污染的原因不盡相同,處理方式也應當有所差異,如果前期食材選擇、加工處理時多加留意,就可以有效地防止許多食源性疾病的發生。為此,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食品安全五大要點” :
保持清潔
手在細菌、病毒傳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要時刻謹記讓雙手保持清潔,不僅餐前便后洗手,做飯之前和過程中也需要注意洗手,尤其是生熟食品交替處理過程中。食物與廚房用具總是親密接觸,所以廚房用具要保持清潔,比如碗筷、筷子筒、刀、案板、抹布。另外,廚房和儲藏食物的地方要注意防蟲、鼠及其它動物。
生熟分開
這里的“熟”是指切完了直接吃的東西,比如涼拌黃瓜,熟食等;“生”是指切完了還需經過加熱處理的食物,比如生的肉、禽和海產品。生的食物可含有危險的微生物,在準備和儲存食物時可能會污染其它食物。所以生熟食物要分開,而且它們所用的案板、刀具、器皿等也應該分開,以避免生熟食物互相接觸。
完全煮熟
許多食物容易被致病菌侵襲,特別是肉蛋奶、水產品等高蛋白食品,所以食用肉禽蛋奶和水產品時要注意煮熟再食用。在涮火鍋時尤其要注意。另外,新鮮黃花菜、生豆角等食物,本身就存在一些毒素,不過只要通過高熱方式,保證將食物加工成熟,就可以顯著降低中毒風險。
安全存放
室溫儲存食物,微生物可迅速繁殖。高于70℃或低于5℃,可使大部分微生物生長速度減慢或停止。對于家庭生活,70℃保存食物不太現實,所以主要還是低溫保存,而且要讓食物盡快放入冰箱冷藏。但是例如李斯特氏菌仍可在冰箱內存活,所以冰箱里取出的熟食也需要徹底加熱再吃。
水和原材料安全
食品安全,首先要原料安全,比如喝的水、吃的食物、洗食物的水都要清潔,食品要在保質期內食用,變質的食材果斷扔掉。我市每年都有采食野生蘑菇中毒的,提醒公眾,務必提高安全意識,不熟悉的動植物堅決不吃。
如果能夠做到上述五點,防止“病從口入”就沒那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