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百名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應聘到一家名叫吉林本大科技網絡有限公司的企業去工作,才上班第二天就被要求上交1萬4800元的培訓費。如果沒錢,公司就通過網貸平臺幫員工貸款。交完錢,安排的卻是體力活,多數學生自動辭職,萬元培訓費也砸了水漂。《天天315》本期關注:又到大學畢業季,招聘詐騙要謹防。
央廣網北京6月30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天315》報道,又到了大學畢業季。面臨著走出校門又還沒找到工作的大學生總是焦急萬分。投簡歷,應聘成為了他們現在最重要的事情。吃了無數次閉門羹之后,如果忽然遇到一家很順利就敞開大門的公司,肯定欣喜萬分。但請注意,即便是應聘也有可能遭遇詐騙。
有聽眾向《天天315》節目組爆料,多名大學生在一家名叫吉林本大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企業應聘。上班第二天就被要求交1萬4800元的培訓費。沒錢的話,公司可以幫忙貸款。一名學生的家長告訴記者,和他的兒子一起去應聘的十幾名大學生都在這家公司辦了貸款交了錢。可交完錢之后,說好的培訓三個月立刻變成了一星期。之后給安排的工作卻是工資很少的體力活。
這位學生家長說:“這十幾個孩子在那個網站上分期貸款,例如分期樂、貸貸熊、百度錢包等,十幾個孩子,一個孩子貸14800。等這個貸款下來以后,都沒經過孩子的手,直接就被公司扣了,公司扣完以后就說培訓結束了,培訓結束以后,就讓他們簽署一個什么雇傭合同,做最底層的工作,不管吃不管住,一個月給一千塊錢。”
這名學生不久后就辭職了,可之前交的培訓費是貸款,現在他雖然不在這家公司上班,卻還要每個月還貸。這名學生家長說,和她家孩子一樣的還有很多。在網絡上搜索“吉林本大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和“騙局”兩個關鍵詞,就能看到很多人的投訴帖子。
學生家長:“很多大學生都是被騙的,而且金額都是14800,其中有20幾個是19800。他在收取這個費用時,有的告訴大學生是科技保密費,有的告訴大學生說是培訓費,他們合同上寫的是三個月的培訓期,收到錢以后一個禮拜就被告知培訓結束了,然后給大學生安排的工作都是最底層的,工資和網上登的信息完全不符。有幾個大學生現在還是在這家公司工作,工資是2500,拿到手是2300,他們身上背負的貸款是一個月850,到后期就要交一千多到兩千多不等。”
大學生小陳也應聘到“吉林本大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上班第二天,他就被要求幫公司墊付1萬9800元的工程款。也幫他辦了貸款。現在,他已經離職,但還要每月還貸。當記者問他為什么不向公司提出退款要求,他說“不可能答應”。
受騙大學生:“本來我們應聘的是一個公司,后來慢慢就轉成培訓了,然后一步一步誘導我們簽了一個類似于貸款合同的東西。”
記者:“為什么要簽呢?”
受騙大學生:“因為當時他跟我們說的是要墊付一部分工程款。”
記者:“付什么工程款?”
受騙大學生:“他沒有說清楚。”
記者:“你現在還在他們那個公司工作嗎?”
受騙大學生:“我現在不在了,他們公司安排的工作根本就是掙不到錢的那種。我當時在上海,他們一個月才給兩千塊不到。”
記者:“那還欠錢嗎?”
受騙大學生:“還在欠,因為他們那個貸款貸了將近兩萬,然后我們每個月都給他還一部分貸款,實際上對我們沒有任何幫助,只是完完全全在坑我們的錢,要回來都困難。”
記者:“跟他說我不想做你的工作了,你把我的錢退給我。”
受騙大學生:“不會同意。”
記者:“你說過嗎?”
受騙大學生:“我沒有跟他說過這個事情,但是好像有別人說過,到時候怎么處理的我不知道。”
直到現在,這家公司還在網絡上進行招聘。學生家長擔心更多人上當受騙。
學生家長:“現在這么多大學生被騙以后,這個信息還公開在百度上,我就很不理解了。因為我跟百度公司也聯系過了,我擔心其他孩子再(被騙),最后我們就決定去報警。我現在到處在發帖,提醒就業大學生,如果遇到這種收費的公司,千萬不要上當受騙,而且我都配有截圖。因為有很多大學生也給我留言,都說現在找工作真的很難,這種打著網絡科技公司(名號)的騙子太多了,說你這收的還是少的,還有說收21800的,也是說沒有錢可以貸款。”
記者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的確能夠查詢到“吉林本大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企業法人名字叫王宇,企業注冊資本金是500萬元。經營范圍:通信工程,通信技術研究及技術服務、咨詢;通信設備銷售;計算機軟硬件及網絡技術開發維護;人力資源服務;企業管理咨詢;教育信息咨詢。記者聯系到了這家公司一位姓劉的負責人,以學生家長身份向他提出退錢的要求。
負責人:“這個錢和我們沒有關系,是他和貸款公司的關系,這個你問不著我們。”
記者:“他貸的這個款給誰了?是不是給你們了?”
負責人:“他貸的款是給誰了,這個我沒法兒跟你解釋,這是他自己自愿貸的。”
記者:“不是你們說要墊付工程款什么的。”
負責人:“誰說我們要墊付工程款了?我們叫技術保障費用。”
記者:“什么叫技術保障費用?”
負責人:“學習我們的技術,上我們的項目,就是這些。”
記者:“孩子還沒開始上班,就讓他們貸這些款,現在工作也安排的他們不想干了,就不能退這個錢嗎?”
負責人:“我技術都教給你了,就像你飯都吃完了似的,我怎么退給你?我們走的都是合理合法的程序,不是說不害怕,害不害怕跟我們構成不了關系。”
聽起來學生們想要退款難度不小。但是,這些學生的貸款為什么這么輕易的就辦下來了?公司是以什么名義幫助他們辦的貸款?學生家長也向網貸平臺提出質疑。為什么這個錢根本就沒有過本人的手,可以直接打給公司?記者撥打了其中一家叫貸貸樂的客戶服務電話。對方說,這是他們的一種合作模式,如果有質疑,只能去報警,他們來配合調查。
貸貸樂客服:“我們這邊是一個信用分析平臺,會有一些線上商戶合作,我們這邊會挑選商戶合作,商戶合作模式就是我們這邊直接把錢全部打到商戶那邊,就相當于他們在我們這做了一個分期。”
記者:“你們為什么直接把錢打到商戶那?”
貸貸樂客服:“它應該是我們的合作商戶,如果是我們的合作商戶,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
記者:“學生沒有任何的抵押和擔保,隨便就可以貸走一萬多塊錢嗎?”
貸貸樂客服:“女士,確實非常抱歉,因為我們這邊確實有一個相應的審核政策。”
記者:“對,這個審核政策是怎么通過的,他們沒有工作或者工資證明什么的,就可以貸款嗎?”
貸貸樂客服:“女士非常抱歉,因為具體的審核政策涉及到我們審核部門的業務,所以我們這邊不太清楚,但是他最開始應該是有遞交他的學生的相關證明以及身份證的相關證明,我們這邊會根據他的這些證明做一個審核,審核通過就可以。這只是一個合作模式,如果像您說的那樣那些學生被騙,您可以讓那些學生直接報警,然后讓警方聯系,我們這邊會協助警方調查的。”
又到大學畢業季,在招聘的時候一定要謹防詐騙。那么,怎樣來防止自己受騙上當?
關于這一話題,北京潮陽律師事務所律師胡鋼律師以及北京律師協會、消費者權益法律專業委員會主任蘆云共同作出分析與解讀。
經濟之聲:您認為,公司向員工提出交費的要求,從法律層面來說合法嗎?
胡鋼:“實際上,按照我國的法律來講,去應聘任何企業和任一職位,用人單位都是不能扣證、扣錢的。扣證指個人居民身份證、大學畢業證等相關的證件,這是法律明令禁止的;扣錢分為兩種,一是不得設立各種擔保,比如押金、抵押等。二是不允許以任何方式向勞動者索要財物。
如果出現以上情況,勞動者可以向勞動監察部門進行投訴,按照法律的規定,相關違法的經營者要承擔最高2000元的罰款,同時,經營者還要對勞動者的相關損失進行賠償。”
經濟之聲:剛畢業的大學生在招聘時被要求交錢,那么,這種交錢的行為是否構成了詐騙?
蘆云:“首先,公司打的旗號是要進行培訓費的繳納,實際上,我國《勞動合同法》第22條規定:‘用人單位可以向勞動者提供專項服務進行專業技術培訓,也可以約定服務期。’但是,并沒有說明用人單位提供了專項服務,就可以收取了相應的費用。反而,如果按照正常的勞動合同關系來講,預定的服務期后,若勞動者違反了服務期預定,那么,勞動者需要向用人單位支付相應的違約金。這基于單位提供了培訓,提供培訓的單位需要付出相應的成本,那么,付出成本的對價就是勞動者要有相應的服務期,如果勞動者違反了服務期的約定,就需要支付相應的違約金。本案例中,貌似看起來是公司提供培訓,然后讓你繳納費用,似乎合情合理,但是,我認為恰恰可能是打著招聘的幌子去違法、違規收取財物,甚至可能跟網貸平臺有種種勾結,去實行網貸的營銷,更甚者,這里面可能構成了一種詐騙。”
經濟之聲:對于此事,學生家長非常擔憂,并表示吉林本大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目前仍在招聘,那么,像這樣的公司以及網絡貸款平臺,到底有沒有部門來進行監管?大家是否可以直接報警,要求公安機關來介入?
蘆云:“我認為是可以的,如果摸清了公司和相關網貸平臺所謂的經營策略,那么,公安機關甚至金融偵查部門都是需要介入的。另外,對于公司的合法經營性,工商部門也可以介入調查。除此之外,對于相關的網貸平臺,我國的金融部門以及行業協會都可介入查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金融包括校園貸等,媒體已經報道過多次,為什么到現在還是屢見不鮮?我認為是其中涉及到網絡、多家機構以及所謂公司組建的聯營,那么,監管可能也涉及到各部門,比較分散,沒有形成合力,只有這些部門共同出力去查處這些網貸和校園貸,去徹底規范相關行為,那么,整個行業才能健康、長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