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美兩國“百日經貿計劃”的又一重大成果,美國牛肉進入中國市場的計劃終于落地。國家質檢總局6月21日公布關于進口美國牛肉檢驗檢疫要求的公告,宣布從6月20日起允許美國牛肉輸華,這意味著我國對美國牛肉長達13年的進口禁令解除。根據國家質檢總局的規定要求,中國從美國進口的牛肉應為30月齡以下剔骨和帶骨牛肉,包括心、腎、肝、瓣胃、牛筋,并且需符合《進口美國牛肉檢驗檢疫要求》。
其實這并非是美國牛肉首次得以進入中國,只不過因為瘋牛病問題中國中斷了美國牛肉的進口,而且這一停就是13年。在2003年之前,美國牛肉不僅大量出口中國,而且一直是中國最大的牛肉供應國,占據中國進口牛肉的三分之二。不過自從2003年底美國牛肉和牛肉產品被檢測出牛腦海綿狀病感染(即俗稱的“瘋牛病”)后,中國對美國牛肉發出進口禁令。而美國牛肉無緣中國市場的13年,正是中國牛肉進口迅猛增長的時期。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牛肉消費需求增長最快的市場,也是全球第二大牛肉進口國。數據顯示,去年牛肉進口量達到82.5萬噸,金額約26億美元,這一直讓美國牛肉對中國市場充滿回歸的期待。
目前,巴西和澳大利亞是中國兩大牛肉進口國,而作為全球最大的牛肉供應國之一,美國的介入很可能重新改寫中國的牛肉進口格局。提到美國牛肉,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便宜”。的確,在美國市場上很多牛肉的價格折合成人民幣大約為10元一斤,而目前中國市場上的本土牛肉價格普遍在每斤20元以上。有業內人士分析,即便加上物流費用等成本,進入中國市場的美國牛肉很可能依然具有不小的價格優勢。
對于美國牛肉為何這么便宜,國內最大的本土牛肉供應商之一的科爾沁牛業董事長李和在接受北青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首先是美國養牛的飼料成本低:美國種植玉米的成本大約每噸折合人民幣800元,而中國散養農戶種植的玉米成本高達每噸2400元;其次就是管理效率差異大:中國一戶農戶養幾頭牛、十幾頭牛的情形還很普遍,而在美國幾個人管理上千頭牛的模式非常普遍,甚至有28人養25萬頭牛的規模化牧場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