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所未有的變化:這5年生活中的新鮮事
這5年,共享經濟、網約車、移動支付、預約看病、高鐵網上訂餐選座、無人超市……這一切讓中國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出門有各種車可以選擇,出門可以不帶現金,開車有“天眼”指路,看病網上預約……
預約掛號
看病更加方便了
■ 講述人 吳碧霞 北京市朝陽區三里屯 街道白家莊西里社區居民
今年8月底,我去北京朝陽醫院看病,因為擔心人多排隊時間長,所以早上不到8點就趕到了醫院。進了門診大廳之后,發現醫院內并沒有排長隊掛號的情況,大廳內有20多臺京醫通自助機,一些患者正在自助機上操作。
導診人員告訴我,為杜絕倒號行為,該院實行“預約優先”,共有10種掛號預約渠道,包括京醫通微信、醫院官方微信、114電話、醫院電話85231122、北京市預約掛號統一平臺、醫院網站、診間診后、 出院復診、社區預約、科技轉診等。
我選擇了在自助機上掛號,操作并不復雜,只需按照步驟點選,從選擇科室、繳費到取號,不到2分鐘全部完成。
過去,看病需要一大清早就排隊掛號,甚至半夜就到醫院外面打地鋪排隊,尤其很多外地患者大老遠跑來,還要額外支付住宿、吃飯等花銷。回想起去年陪父親看病,第一步就是掛號,好不容易掛上號了,做檢查、繳費、取藥,哪個環節都需要排隊,看一次病得花好幾個小時,光排隊就得一個多小時。現在隨著預約掛號統一平臺的出現,掛號、繳費都不用排隊了,患者甚至不用去醫院,就可以通過電話或網絡預約的方式掛號,候診時間省了不少。
新生事物總有一個逐漸熟悉的過程,預約掛號也不例外。剛開始人們不太了解預約掛號,多以“來院預約”為主, 真正拿到號才放心。慢慢地,人們開始通過電話預約,目前網上預約的人也開始增加了。我看到北京市衛計委通報的數據說,今年上半年,北京門診量較去年同期增長10.61%,118所醫院可以預約診療,其中60所三級醫院的平均預約診療率就達55.9%。
看來預約診療是大勢所趨。不過,盡管多種渠道預約掛號給患者看病帶來了很大便利,但許多三甲醫院特色科室的專家號、專科醫院特色科室的普通號一號難求的現象,依然十分普遍。我認為,要真正解決“一號難求”的問題,還得積極推進分級診療,力爭讓小病、慢病患者在基層醫院就能享受和大醫院差不多的診治。(記者 賀 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