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三明市建寧縣濉溪鎮器村的民意亭里,村干部與村民圍坐暢談,將全會精神與村莊治理、建蓮種植等實際結合,通俗表達讓理論入腦入心。

濉溪鎮器村進行理論學習
最近,建寧縣掀起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宣講熱潮,各鄉鎮、部門組建的宣講隊伍穿梭于村社田間,以“會場+現場”“講解+互動”的多元形式,讓黨的創新理論在鄉野間落地生根。
這股宣講熱潮中,黃埠鄉大余村的院壩座談暖意融融。黨員干部與村民代表圍坐一起,從雜交水稻制種聊到建蓮種植,把全會精神融進產業發展話題。
“高標準農田修到田邊,農機全覆蓋,‘十四五’的變化看得見摸得著。”村黨支部書記余良懷的感慨引發共鳴,他表示要帶領村民把全會部署轉化為實際行動,讓“十五五”期間的鄉村更宜居、農民更富足。
里心鎮的宣講則走出會議室,既有黨群服務中心里的案例解讀,更有入戶走訪時的答疑解惑。宣講人員用“家常話”解讀全會核心要義,結合黃花梨、黃桃產業謀發展思路,還針對土地承包、養老醫療等村民關心的問題現場回應。
“要把產業做優,讓大家腰包鼓起來。”村黨支部委員江九麗的規劃,道出了村民的共同期盼。鎮黨委宣傳委員卓淑娟介紹,后續還將通過駐村夜訪、送學上門等方式,讓理論宣講不打烊。
從院壩到田間,從座談到走訪,建寧縣的宣講以“點”上精準解讀、“線”上聯動推進、“面”上全面覆蓋的方式,打通理論傳播“最后一公里”。如今,全會精神正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強勁動力,激勵著建寧干部群眾在希望的田野上續寫新篇章。(通訊員 陳震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