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保護邁入數字新階段
福州脫胎漆器獲全省首批地理標志數據知識產權登記
11月11日,在福州市市場監管局與鼓樓區市場監管局的聯合指導下,鼓樓區“沈紹安漆藝”申報的“福州脫胎漆器文化研究數據集”成功通過福建省首批數據知識產權登記,成為全省首個“地理標志+數據知識產權”雙保護典型案例。這一突破性成果標志著福州傳統工藝美術正式踏入數據知識產權保護的全新階段,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承與發展開辟了創新路徑。
作為福州工藝美術的璀璨瑰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地理標志產品,福州脫胎漆器此次完成的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實現了從傳統技藝保護向數字資產管理的跨越升級。據了解,本次登記的數據集系統性整合了脫胎漆器在藏品資源、學術研究、文化傳承推廣、地方文化建設四大維度的核心數據,全面涵蓋其文化內核與技藝精髓,為這一傳統工藝在數字時代的創新發展筑牢了權益保障防線。
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該數據集的構建歷經嚴格的數據處理流程,確保了數據的規范性與實用性。在數據清洗環節,刪除了重復的漆器文獻、工藝圖片等冗余信息,還對“沈紹安脫胎漆藝”相關文獻關鍵字段缺失數據進行補充標注,將時間格式統一規范,空間標注明確為“福州市+區縣”模式,并通過權威文獻對“布胎裱褙”等核心工藝記錄進行交叉核驗。
數據加工與整合階段則充分融入技術力量,提取“髹漆罩明”“推光”等關鍵工藝術語并按“工藝/傳承”分類,將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源統一格式后標注器型與工藝信息,生成系列編碼建立數據關聯。借助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數據集構建起基礎檢索體系與知識圖譜,可根據需求靈活呈現內容,并通過不定期增量更新保障數據的全面性與時效性。
數據知識產權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重要權益形態,是數據處理者對合法獲取、經規范處理、具備實用價值與智力成果屬性的數據集合享有的權益。此次福州脫胎漆器數據集的成功登記,不僅探索出傳統文化與知識產權保護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更在多個應用場景中展現出實用價值:為學術研究提供權威資源支撐,助力從業人員與學者深挖其歷史淵源與工藝價值;通過人工智能平臺多維度展現技藝魅力,擴大文化傳播覆蓋面;為政府及文化機構提供特色數據支持,推動文旅融合產業發展,為相關博物館、展覽館提供可靠數據來源。
此次成果的落地,充分彰顯了鼓樓區在傳統文化數字化保護領域的先行示范作用,也為全省地理標志產品與非遺文化的數字化保護提供了可借鑒的“福州經驗”。(記者 劉珺 通訊員 吳洪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