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今天17:45,2017年諾貝獎經濟學獎正式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因對“行為經濟學”的貢獻,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教授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今年諾貝爾獎的“壓軸大戲”中,理查德·泰勒,被稱“行為經濟學之父”的芝加哥大學教授,剛剛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演藝經歷為諾獎加分
理查德·泰勒曾在電影《大空頭》中短暫出鏡。在電影中,他解釋了“熱手謬誤”,即一個已經在隨機性選擇中經歷了成功的人未來會更有機會獲得成功。
有記者問到,這個理論對特朗普適用嗎?
理查德·泰勒聽了之后哈哈大笑:
“我認為,我的好萊塢生涯對我獲得諾貝爾獎有所幫助。至于特朗普總統,我想他還是去好好地看這部好電影好了。”
要用非理性的方式花完諾貝爾獎金
作為研究人的非理性經濟行為的“行為經濟學之父”,理查德·泰勒還被問及:你會怎么花費9百萬瑞典克朗的獎金?
72歲的老爺子繼續開起了玩笑:“我會盡最大努力,用非理性的方式把這些錢花光。”
這位宣稱要“亂花錢”的經濟學家,實際上一輩子都是“理性消費”的呼吁者和推動者。
理查德·泰勒開創先河,他批判傳統經濟學中對人的經濟行為都是理性的假設,他以數學方法和各種來自現實生活的實證證明人的非理性經濟行為總是存在的。
比如,為什么在某次拍賣中所謂的贏家卻變成了實際上的輸家——因為他們花費了太多錢,而遭受到“贏者的詛咒”;
為什么有些賭徒輸了一整天,卻在希望渺茫的最后一局孤注一擲;
為什么購物者寧肯在一件家電上省錢,卻不愿在另一件類似的電器上花同樣少的錢……
首度將心理學引入經濟學
理查德·泰勒1945年出生于美國新澤西州。曾先后在羅徹斯特取得文學碩士(1970)和哲學博士(1974)學位。先后執教于羅徹斯特大學 (1971-1978)和康奈爾大學(1978-1995),1995年起任芝加哥大學商業研究生院行為科學與經濟學教授、決策研究中心主任至今。現為美國經濟學會會員、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院士。
泰勒被認為是現代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領域的重要先驅者。
2002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著名行為經濟學家卡內曼甚至將自己的獲獎歸功于泰勒,稱他是“首位將心理學引入經濟學,開創了行為經濟學”的學者。
很長時間里,泰勒也是全球最有爭議的經濟學家之一,爭議的焦點源于他傾向于強調事實與權威傳統經濟學理論的不一致。
其實,泰勒所提倡的經濟學研究方法歷史久遠,比如,馬歇爾和凱恩斯等經濟學家就經常從人們的日常行為角度對當時的經濟理論進行反思。
二戰后經濟學家們強調數學結果和理想化假設下的研究結論,但其實許多經濟現象和事實卻不是這樣。
泰勒從心理學角度呼吁經濟學家們從理想化假設中解脫出來,因此可以說他是延續了一種因數學和計量經濟學的發展而被打斷的、始于亞當·斯密的傳統經濟學。
泰勒研究了很多現實經濟世界中的反常現象,不過他自己也承認,其研究目的不是顛覆傳統經濟理論,而是希望學者們對反常事物有一個認知并以此推動傳統經濟理論的不斷完善。泰勒對反常現象的思考也引發了人們對經濟理論的思考,即當現有經濟學理論不能很好地指導決策的時候,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人的行為,不斷質疑、不斷思考,彌補現有經濟學理論的缺陷。
我在芝加哥大學經濟系讀博士,上過一門決策理論的課,里面有行為經濟學的內容,當時我就知道泰勒是大家,我認為他遲早要得諾貝爾獎。”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勇畢業于理查德·泰勒任教的芝加哥大學,王勇表示,行為經濟學在最初剛剛提出來的時候,也受到主流學界一定的批評與阻力,甚至嘲笑,但是理查德·泰勒等經濟學家通過嚴謹的研究慢慢扎下根來,這種堅持與嚴謹,非常值得新結構經濟學學者們好好學習。
建議美國人為了明天儲蓄
“相比其他行為經濟學研究者,理查德·泰勒最大的貢獻是將經濟學理論應用到政策制定中,實實在在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上海交大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經濟系講師、美國密歇根大學行為經濟學博士江明介紹,15年前,理查德·泰勒在美國提出了“Save for tomorrow”(為了明天儲蓄)計劃。
長期以來美國人在消費主義影響下,不愿意儲蓄。雖然從經濟學上看,儲蓄有利息收入,但現實中人們缺乏理性和長遠考慮,不愿意為了“明天”而減少今天的消費開支,很多人因為在退休后入不敷出、生活困難。
理查德·泰勒通過行為經濟學理論,設計了一套方案,即在工資收入增長的情況下,將工資增加的一部分用于儲蓄,從而抵御通貨膨脹。由于美國的退休金計劃不是由政府統籌,理查德·泰勒的計劃方案只能向大公司推薦。后來許多大公司采納了這一方案,存款計劃在美國大范圍內都得到了實行,大量企業員工接受了該計劃,因此行為經濟學在現實中取得了巨大而影響深遠的成功。
江明介紹,如今行為經濟學在中國還算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沿著理查德·泰勒當時奠定的方向,今天行為經濟學已經加入了大量新的工具,比如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術助推這門學科快速發展,它還與神經生物學、心理學角度等學科交叉關聯,形成了神經經濟學的前沿研究領域。
“在交大的實驗經濟學實驗里,我們通過有趣的試驗開展行為經濟學的研究。”
江明告訴記者,他們主要招募非經濟專業的學生開展實驗,比如向一名實驗對象支付一筆現金,讓他選擇要當天直接拿,還是過些日子領取包含利息的更多現金。
“這不是做做樣子的調查,而是真金白銀地把這筆錢給實驗對象,因為通過真實的激勵,才能更準確地獲知每個人真實的經濟行為。”江明說。
新聞鏈接:近十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都頒給了誰
2007年,美國經濟學家萊昂尼德·赫維奇、埃里克·馬斯金和羅杰·邁爾森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在創立和發展“機制設計理論”方面作出了貢獻。 “機制設計理論”最早由赫維奇提出,馬斯金和邁爾森則進一步發展了這一理論。這一理論有助于經濟學家、各國政府和企業識別在哪些情況下市場機制有效,哪些 情況下市場機制無效。
2008年,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克魯格曼整合了此前經濟學界在國際貿易和地理經濟學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貿易、全球化以及 推動世界范圍內城市化進程的動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論。他的新理論能夠幫助解釋自由貿易和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以及世界范圍內城市化進程的驅動力等一系列重要問題。
2009年,美國經濟學家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和奧利弗·威廉森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奧斯特羅姆因為“在經濟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別是對公共資源管理的分析”獲獎,威廉森則因為“在經濟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別是對公司邊界問題的分析”獲獎。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和奧利弗·威廉森的研究證明了經濟分析可用于解釋大多數社會組織形式。奧斯特羅姆的研究揭示了使用者組織是如何有效管理公共資源的。威廉森的研究則發展了有關公司作為一些架構安排解決利益沖突的理論。
2010年,美國經濟學家彼得·戴蒙德和戴爾·莫滕森,以及具有英國和塞浦路斯雙重國籍的經濟學家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季斯分享這一獎項。這三名經濟學家憑借對“經濟政策如何影響失業率”理論的進一步分析,摘得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桂冠。三人的理論可以解釋許多經濟現象,包括“為何在存在很多職位空缺的時候,仍有眾多人失業”。三人建立的經濟模型還有助于人們理解“規章制度和經濟政策如何影響失業率、職位空缺和工資”。
2011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克里斯托弗·西姆斯以及紐約大學的托馬斯·薩金特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西姆斯的貢獻主要集中于對時間序列計量經濟學和應用宏觀經濟學領域的研究方面。他研究短期經濟政策的作用,反映出對宏觀政策效果的關注。而薩金特作為理性預期學派的領袖人物,在宏觀經濟模型中預期的作用、動態經濟理論與時間序列分析的關系等研究領域頗有建樹。
2012年,美國經濟學家阿爾文·羅思和勞埃德·沙普利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穩定匹配理論和市場設計實踐”上所作的貢獻。沙普利采用了所謂的合作博弈理論并比較了不同的匹配方法。其研究重點是如何使雙方不愿打破當前的匹配狀態,以保持匹配的穩定性。羅思的貢獻在于,他發現沙普利的理論能夠闡明一些重要市場是如何在實踐中運作的。通過一系列研究,他發現“穩定”是理解特定市場機制成功的關鍵因素。
2013年,美國經濟學家尤金·法馬、拉爾斯·彼得·漢森和羅伯特·席勒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因對資產價格的實證分析取得顯著成就而獲此殊榮。評選委員會指出,他們的研究成果奠定了人們目前對資產價格理解的基礎,資產價格一方面依賴波動風險和風險態度,另一方面也與行為偏差和市場摩擦相關。
2014年,法國經濟學家讓·梯若爾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被譽為當代“天才經濟學家”,累計發表過300多篇論文和11本專著。在當代經濟學三個最前沿的研究領域博弈論、產業組織理論和激勵理論均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他以對市場力量與調控領域研究的貢獻而獲獎,并打破了多年來美國經濟學家壟斷經濟學獎的現象。
2015年,擁有英國和美國雙重國籍的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知名微觀經濟學家安格斯·迪頓因研究消費、貧困和福利方面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安格斯·迪頓最主要的學術貢獻在于提供了定量測量家庭福利水平的工具,以此來更準確地定義和測量貧困,對更加有效地制定反貧困政策有著重要意義。
2016年,哈佛大學的奧利弗-哈特、麻省理工學院的本格特-霍斯特羅姆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理由是他們對契約理論的貢獻,他們的研究成果被譽為對于理解現實生活中的契約與制度,以及契約設計中的潛在缺陷十分具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