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A股納入明晟(MSCI)指數,互聯互通機制不斷深化,中國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對公司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9月11日,證監會透露正在修訂《上市公司治理準則》,持續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架構,進一步與國際標準接軌。這預示著未來中國企業要想上市,就必須要進一步以國際規則改善治理結構。對大量志在上市的中國企業而言,勢必將面對更嚴格的規范要求。
其實成為上市公司幾乎是所有企業的理想和奮斗目標,而這并非易事,企業家們需要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殺出一條血路方能叩開通向資本市場的大門。敲鐘的那一刻璀璨無時不在激勵著那些尚在征程中的企業暗下決心要去更加努力。成功登陸資本市場的企業將會成為眾多小伙伴們追逐的目標,那么這些有資格上市的企業大概是什么樣子呢?
筆者供職一家IPO咨詢機構,主要工作就是為IPO企業提供相關咨詢服務,在通過長期對大量企業的訪談研究過程中,對那些有資格上市的企業畫像做一簡單勾勒,努力以較為貼近事實的描述呈現出IPO企業的一些特征。
拋開那些扣非后凈利潤過三千萬,財務、法律合規等眾所周知的硬性條件不談,大部分擬上市企業都經歷過至少7-10年的發展周期,而少部分快速成長型企業多集中在高科技或互聯網領域,這類企業成立時間少有超過十年的,與傳統制造業形成鮮明的對比。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有投機取巧的空間,要知道科技型企業的失敗率也是最高的。“平衡”無處不在。
在股權結構方面,擬上市企業或多或少都有股權投資機構介入,少的兩三家,多的甚至有十幾家,創始人持股比例大多都在70%以下,科技型公司創始人持股比例普遍要低于傳統領域企業,融資次數也更多,上市前往往至少經歷過兩到三輪融資,而在傳統領域夫妻檔、父子檔的現象更為普遍。但是家族企業卻很難在科技型企業中發現其蹤跡。
另外,IPO企業還有一些軟因素,具有普遍特征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平凡”
與一般對成功者的印象所不同的是,IPO企業并非高不可攀,優勢和核心競爭力都是相對而言,許多企業在技術和生產水平在業內稱得上領先,但大多數僅僅局限于本土,雖然在訪談調研中經常會聽到企業評論自家產品能夠堪比國際大牌的聲音,但實際上深入了解后就會發現,這個先進性更多的是指某一特性或指標,甚至是非核心功能的部分,那些真正能夠和國際一流品牌抗衡的產品麟毛鳳角。引進消化再吸收是普遍通行做法,粗暴有效,但是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這并非個例,而是普遍存在于各個領域。中國企業效仿跟風的能力以及國內對知識產權保護措施的不完善往往使得企業難以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追求創新和工匠精神,生存和發展作為企業第一使命迫使許多富有抱負的企業家不得不“從善如流”。那么這種無奈的“平庸”之下如何實現超越呢?一些有代表性的做法是:1.速度,先人一步,永遠比競爭對手更快推出新產品。2.創新,這里的創新是指在生產設備改進、經營模式、流程控制及管理方式上的創新,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以此來贏得市場。3.保密措施,比如許多企業在開發過程中將整個流程拆解成若干模塊,相關人員只負責某一單元的開發工作,最后由核心人員進行合成。通過螺絲釘模式來防范某技術人員流失所帶來的風險。
二、不起眼的生意往往賺大錢
在調研企業過程中往往會讓你感到意外,那就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生意反而能賺大錢,如某為消費電子產品提供一次性消耗材料的企業,每個產品僅僅賣兩三毛錢甚至更低,毛利潤卻高達50%以上,年凈利潤達幾千萬,而員工僅僅一兩百人。反觀傳統制造加工領域則投入大、成本高、人員眾多但利潤水平卻很低,大比例的原材料成本和較長的賬期使得企業依賴貸款嚴重且普遍,進而增加財務成本,侵蝕利潤。而前條中所提到的創新不足也是造成這類企業現狀的重要原因。中國要實現從生產大國轉變成為制造大國任重道遠。
三、專注
大部分的企業基本都是自成立以來就持續專注于某一領域逐步發展至今,這點在民營企業中尤為顯著,企業家的背景和出身往往決定了企業的所屬領域,且很難改變,很少有企業是由跨業轉型而來,更多是逐步升級而來,比如早期只做單一零部件加工,發展一定階段后逐漸承接組裝業務,后期開始自行研發生產,并自創品牌,由配套企業變為整機廠。循序漸進是一個極為普遍的現象,而持之以恒是眾多擬上市企業的顯著特征。
四、契約精神
相比經常聽到的老賴新聞,在擬上市企業群體中,契約精神往往被貫徹的很好,大部分的企業都能夠做到遵守約定,與此對應的是對合同條約的重視和認真程度也比較高。雖然契約精神不能與企業的發展規模完全對等,但是這些企業在業內保持長期良好的聲譽和口碑、與上下游順暢的合作關系也是能夠發展至今天的一個重要因素,而相比之下,從筆者接觸的其他非IPO企業來看,對合約的重視和遵守情況往往良莠不齊。筆者曾經專門留意過一些契約精神缺失的企業,短則一年,長則三年五年,這些企業往往就寂寂無聲了。甚至有碰到過與其曾經有過合作關系的上下游企業,了解之下也都是前景堪憂。
五、戰略不足
在發展戰略方面的不一而同是筆者在長期接觸IPO企業過程中所見過的為數不多的具有明顯差異化的特征,當然,所有企業都清楚自己未來要做什么,許多辦公大樓門前往往在企業LOGO下面會有一行字,如致力于成為國內領先的***解決方案提供商等等,但這并不意味著已經制定了明確的發展戰略及規劃,這點在討論企業募集資金投向時尤為明顯,在企業申報上市材料過程中,募投項目是企業通過IPO募集來的資金投產的項目,其制定依據中關鍵的一條就是需要匹配企業的未來發展戰略,同時結合主營業務、經營管理能力、技術準備及市場開拓匹配等條件綜合考量來制定合理的計劃。而一些企業在制定募投項目時并不能夠提供出合理的參考方向,有時會出現與企業的發展并不匹配的情況,使得在確認募投方向之前需要先梳理企業的發展思路,進而勾勒戰略線條以為募投方向提供設計參考依據。這種后置式的做法反襯出的是企業在制定發展戰略方面的不足。另外在進行內部調研訪談時,談及企業發展戰略時,往往很少受訪者能夠清晰明確而又快速的進行回答,由此可見,即便是已經到了即將步入資本市場階段的企業,仍然有許多尚未完成量變向質變的轉型。
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IPO企業以自己所特有的經營方式發展至今,每家都有其獨特之處,也有一些基本的元素是共通的,如企業家精神、專注和契約精神等等,雖然不可避免的也會存在不足和缺憾,但這也是成長道路中不可避免的,畢竟登陸資本市場僅僅是企業發展歷程中的一個轉折點而已。
原標題:具備上市資格的企業長什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