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ICO“末日”
數字代幣價格斷崖式下跌 投資人“出海”避險
監管之劍最終從天而降,ICO的“末日”來得如此猝不及防。
9月4日下午3點,中國人民銀行領銜網信辦、工信部、工商總局、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等七部委發布《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公告》指出代幣發行融資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準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要求自公告發布之日起,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立即停止,同時,已完成代幣發行融資的組織和個人做出清退等安排。
此前,“監管將至”的聲音甚囂塵上,9月1日,《IT時報》也曾報道《ICO監管之劍將落,政策之風吹皺“一池泡沫”》,“政策市”呼之欲出。然而,讓幣圈內外意想不到的是,此前最覺得不可行的“一刀切”監管方式成為現實,國內ICO被完全斬斷,幣圈上下哀嚎遍野、一片狼藉:代幣價格嚴重下挫,ICO平臺集體關閉,退幣也在清理之中。喧囂了數月的財富之夢,此刻讓無數人幡然醒悟,僅僅只是一枕黃粱。
代幣暴跌,集體下架退市
2017年9月4日下午對玩家李明(化名)來說恐怕是一個此生難忘的日子,隨著七部委《公告》的發出,他所投資的ICO項目唯鏈(VeChain)應聲下跌8.5倍,由原來的2.8元跌到了0.33元,跌幅高達88%。
“2.5元買入,一共買了20萬個,50萬元現在只剩下幾萬元。”面對財富的大幅縮水,李明此前的樂觀蕩然無存。和他情況類似,當天下午在一些ICO微信群里,記者發現許多投資者都表達了虧損的狀態。
“我虧了2萬”“我暫時虧了15萬”“我這波也虧了十幾萬”,仿佛在玩“比虧”接龍游戲,群里的投資者紛紛貼出虧損的金額,偶爾還帶一句謾罵的臟話。
張勇(化名)也是一名資深幣圈玩家,他投了國內外好幾十個ICO項目,一共投入了七八十萬,此前小蟻幣等代幣呈現了幾十倍增長,他賺到不少,“現在很多代幣下跌得很厲害,但總體還在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張勇表示按照成本來算,到目前他依舊沒有虧損,只是比起最高峰,收益大大減少了。
在幣久網上,玄鏈(XNC)下跌32%,UG Token(UGT)跌了33%,基本幣(BAC)跌了33%, 而比原鏈、印鏈等代幣跌幅一度多達50%,在火幣網平臺,比特幣人民幣報價曾在30分鐘內跳水近1700元,跌幅擴大至4.79%,跌破27000元/枚關口,最低甚至到了26000元,但截至發稿前,火幣網上比特幣價格又回漲至29000多元。
9月6日起,交易平臺紛紛發出停止交易公告,幣久網暫停部分ICO類代幣的充幣,并開通自助退幣登記,表示正在內測國際版幣交易平臺;聚幣網則停止了“創新試驗區”品種交易,并表示各幣種發行方正在出臺聚幣停止交易后的處理方案。記者梳理發現,僅9月6日一天,聚幣網就停止了包括量子鏈、愛科幣等10種代幣的交易。
平臺團滅,ICO未來或轉向海外
“沒想到真的這么快一刀切,但是ICO是全球性的投融資行為,即使中國不能玩了,還可以投資國外項目,”一位不愿具名的資深幣圈玩家表示,雖然此前監管的政策風向不斷趨嚴,但是他沒想到“斷頭日”來得如此迅猛。
提供ICO項目上線服務的平臺也紛紛做出回應:停止業務并且開始清退事宜,即將上線的項目也統統消失無蹤。記者梳理ICOAGE、ICOINFO、ICO365、17ICO、ICO17等平臺發現,各平臺均在顯要位置公布了停止業務的相關公告,盡管表述各有不同,但意思大致包含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停止一切新的ICO項目;二是對已經完成ICO同時完成發幣的項目,將協商開展代幣退換工作;三是停止接受充幣;四是平臺依舊提供提幣服務。
那么,這些ICO平臺將何去何從呢? ICO17在公告中表示,在完成所有清退事宜后,或將停止運營。業內人士則表示一批平臺會關停,而留下來的平臺則會發展海外業務,“有的平臺本來就是從全球招項目,比如ICOINFO。”
原第一財經評論員、經濟學者張曉峰認為,從ICO的角度看,這些平臺基本就算廢掉了, 在目前的屬性認定下,短期內這些平臺不可能重啟。
至于ICO項目本身,張曉峰進一步解釋:“一大批項目肯定走向死亡,少數特別優質的,真正具備區塊鏈技術和應用場景的項目應該會走向國際市場,因為ICO本身就是一項全球性的活動,它也是一個舶來品。”張勇則認為,尋找機構融資或走私募道路或許是很多項目的選擇,他表示不少項目都宣傳自己會繼續經營,不過具體項目他并未透露。
一名ICO項目負責人則謹慎地向記者表示,項目相關動態目前不便公開透露,“但我們積極擁護國家的監管政策。”
退幣也難 虧損近九成
退幣大戲正在各大平臺上演,根據ICOINFO官網公示,截至9月5日晚20:30,LLToken、UIP、CCC、HMS、VeChain、BEX、Atmatrix已經完成退幣,相應數字幣原路退回至用戶的ICOINFO賬戶,Motion、Bodhi、Decentraland 等項目后續也將開啟退幣。
但退幣與否也讓一些投資者感到“難下決定”,一名投資者告訴記者,之前眾籌一個ICO項目,單價為8元,現在要按1.38元退,直接下滑83%,金額損失會高達十幾萬,但不退未來走向如何更不清楚。
這是一個悖論,張勇告訴記者,投資代幣的有兩類人:一類是資深玩家,他們在成本較低的時候大量買進,投資品類往往也很多;第二類是更多的新入者,他們在二級市場購買各種代幣,此時價格已經抬高,所以單項投入成本較大,但購買的品類也會相對較少。
“虧的還是大量的后入者,最初的那批人只不過是少賺了,”張勇說:“政策出臺之后感嘆虧損幾十萬的人,可能之前已經賺了一百萬。”
對于平臺清理退幣的具體情況,平臺方也表現出謹慎的態度,記者就相關話題采訪ICOAGE創始人、資深幣圈人士龔鳴,他沒有過多表態,僅僅回復“無法評論”;而17ICO截至記者發稿前并未回復。
記者注意到,ICOAGE官網公告中顯示,對于那些不愿退幣的項目團隊,ICOAGE開放了綠色通道,稱即使項目方不接受退幣,ICOAGE會先行墊付相關數字貨幣,這也是目前眾多ICO平臺中的唯一一家如此表態的平臺。
知情人士透露,ICOAGE之所以在所有平臺中表現得最為配合監管,是因為自身的交易量較大,是監管部門的重點關注對象。數據顯示,該平臺于2017年3月上線,融資額已超過1.7億美元,上線項目數量30多個,參與人次達6萬多人,資產的市值增幅達678%。
張勇則表示,除了政府希望平臺表態兜底,給投資者信心之外,很重要的一點是ICOAGE上面的項目前景較好,優質幣較多,退幣的壓力或許也不那么大。
國際化也將面臨全球性監管
“平臺不讓經營,可以考慮全球市場”“項目強行終止,可以轉向海外發展”……在此次《公告》出臺之前,業界普遍沒有料到會是現在的監管力度,但面對現狀,很多人寄望海外。
張曉峰表示,ICO本身沒有原罪,只不過由于前有P2P這類金融教訓,后有大量和區塊鏈無關的項目涌現給行業造成了沖擊,才導致此次嚴苛的監管。
他坦言:“此前確實低估了國家對待此事的重視程度和事態的嚴重性,如今來看,直接停止ICO,認定其涉嫌非法集資是國家站在維護金融市場穩定,確保央行發幣中心化地位的核心考量出發的,因為發行數字貨幣并進行市場交易,這種行為具備了憲法所說的發幣權,觸犯了國家監管的底線。”
資深比特幣玩家祝越(化名)告訴記者,這次監管的鍘刀落下他并不意外,“監管部門怕ICO發展得太過火,釀成群體性事件,所以才這么快下手。”但祝越同時認為,ICO在中國被禁并不會過多影響全球ICO格局,“很多投資人都投了海外項目,但以后對于中國投資人來說,ICO的門檻會高很多。”
上述知情人士則表示,監管針對的依然是非法集資,在實際查處過程中,手段并不是一刀切,對于早期的項目比較寬容,主要打擊空氣項目。
互金法律專家、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肖颯表示,監管已成既定事實,希望投資人配合清退,各家發行方還在積極響應表態階段,此時,抓住時機與之友好協商,完璧歸趙的可能性最大。
肖颯認為,全球金融監管機構在經歷了2008年之后的“反監管思潮”之后,正在加強保護投資人和強化市場誠實信用的舉措,“SEC也好,金管局也罷,監管失位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即便是國際化ICO也將面臨全球性的嚴格監管。”(IT時報 汪建君 許戀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