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達目前的多元化業務,可以分成:線上、線下、海外。
這些多元化嘗試有幾個共同點:
1、幾乎都是依附于萬達廣場。
和王思聰的最大區別。國民老公是另開地盤干,還干得不錯。
2、不管線上、線下還是海外,都是重投資類型。
需要持續投入,才能建立行業地位、護城河。簡單說就是用錢砸死你。
但是,太長的回報期和不確定性,既影響現金流,也影響融資。
現在,去土地就是去杠桿,去杠桿就是沒有能力繼續投入,沒有能力繼續投資的時候,其中部分的不良資產屬性會暴露出來。
人、錢、對的事情,三條要素,缺一不可。王式投資,目前除了萬達廣場外,還很難說其他業務是對的事情。因為還沒得到自我造血的驗證。
所以,王健林急了。
王健林對萬達網絡總裁曲德君說:
你誰都可以忽悠,你別忽悠我。他們說收入、利潤目標是經過精確計算的。我說好,我考核你們的目標,在你們上報的基礎上再給你砍一半作為考核目標。所以要確保把今年任務完成,只要今年任務完成,明年整體盈利就靠譜了。
萬達網絡已經換了3個CEO。
老王也是有點怕了。怕錢砸水漂,怕下屬忽悠:哥,業績給你砍一半,咱一定完成行不?
四、豪賭:上市是一棵救命稻草
有人會說:把爛稻草砍了,剩下的不就是優質資產了么?
可惜,問題沒那么簡單。每一分投資,都對應著債務。砍掉投入,債務怎么辦?對應的資產都賣掉能否清償債務?賣給誰?
繼續投資,至少可以說:將來很值錢。
王健林的構想是:
“所有并購一個特點,并購完了以后,一到兩年之內,資本化,資本化之后,并購的錢都會拿回來,不會一個勁負債。”
收購傳奇影業之后,王健林說:
“我們現在買了傳奇回來,我們兩個月前搞私募,拿了158億,比并購錢還要多,去掉稅收以后,等于把這次并購的錢全部拿回來,我只是稀釋我影視產業一點點股權,所以沒有什么負債。”
但是這些輕松背后,也是沉甸甸的壓力。
收購傳奇影業的萬達影視,在融資推薦書里向股東承諾:
“一年內沒有完成上市,萬達會以15%的回報率從投資者處回購”。
王健林在2016年曾打算將萬達影視以372億元的價格裝入到萬達院線(后更名為萬達電影),但泡湯了。目前正重啟第二輪。
更大體量的萬達商業,在2016年9月從港股私有化退市時在《萬達商業私有化投資基金推介說明書》里承諾:
如果私有化完成兩年后未完成A股上市,萬達集團或其指定第三方提供10%每年(單利)回購 (由萬達集團提供回購保證)。如未能成功IPO,扣除各項稅費后投資者預期可獲得最高不超過 5.5%的收益。
若萬達商業成功私有化之后,未能如約在國內實現上市,萬達集團將會以每年10%向基金回購全部股權,費用前總回報約為20%。
萬達的各類資產,已經被打包成一個個債務化的投資產品。
這時,就接近一場豪賭了。
賭局的終點,是一場規模龐大的“債轉股”。
股東,是A股股民。
清華北大,不如膽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