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報》(2025年11月17日第04版)
福州市民共建共享口袋公園(邁向“十五五”的民生圖景)
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
——摘自“十五五”規劃建議
初冬,暖陽普照,福建省福州市思兒亭互通立交橋下的口袋公園,幾位老人坐在環狀花壇式坐凳上閑聊,孩子們在奔跑嬉戲。彩繪的茉莉花在橋墩上綻放,與周邊綠意相映成趣。
城市立交橋下、街角閑置地里,曾經不起眼的邊邊角角,變成了一座座精致的口袋公園。“休閑鍛煉,交友下棋,這些利用橋下空間打造的口袋公園,細節里透著暖心。”市民鄭浩說。
“十四五”時期,福州市新建口袋公園381個。散落在城市角落的“方寸之美”,串起一道道綠意盎然的風景線,讓“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成為百姓的生活日常。
立交橋下的空間存在不少不足之處——光照不足、水土易流失,綠植長期長勢不良。如何改造利用?考驗著城市治理者的智慧。
在相關部門協同創新下,橋下空間和橋下綠地整合利用、整體改造的思路逐漸清晰:清理規整綠植,鋪上透水混凝土,并面向人行道方向增設出入口和環狀花壇式坐凳;在一些立交橋下,口袋公園還結合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打造“雨水花園”,將立交橋下排水接入旱溪景觀,節約養護成本的同時,兼具生態功能……“精心‘打扮’下,原本陽光不足的城市邊角地帶煥然一新。”福州市園林中心工作人員說。
橋下空間利用得當,共享草坪也在增強市民幸福感。
在福州烏龍江公園,寬闊草坪上,露營的人們悠然自得。“很愜意!我經常帶著小朋友過來。”市民姬女士笑著說。據了解,福州市目前開放了35處共享草坪,園林部門在設計中充分考慮不同人群需求,提供更多適兒化配套、適老化設施以及戶外休息區,提升群眾幸福感。
作為全國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在口袋公園建設中,福州市注重融合綠地周邊區域名人故事、民俗傳統和文化特色,將歷史文化、美學體驗、生態園林融為一體。在晉安區松山文化園口袋公園中,兩棵古榕樹亭亭如蓋,一旁設置的“榕影亭”,既能遮陽,又成為展陳非遺文化的活動場地。公園四周,則以福州特色的“馬鞍墻”組成文化矮墻,植入描述后嶼線面等非遺傳統技藝內容,讓小公園成為傳承城市基因的活態展廳。
除了休閑娛樂,口袋公園還逐漸成為市民樂享綠色生活、踐行環保理念的重要舞臺。
手機上輕點“園林公益”平臺小程序,市民嚴江使用自己的“園林積分”成功兌換了一盆綠蘿和一把小花鏟。在福州市,市民通過參與各公園組織的園區志愿服務等活動來獲得“園林積分”,積分不僅能免費換取各類綠植及園藝工具,還能免費兌換福州市動物園等景區門票。
此外,“園林公益”平臺也為市民和園林部門之間搭建了便捷溝通的橋梁。
原來,在南江濱生態公園建設過程中,市園林中心收到了一些建議:比如,在園區內增加親子游樂設施。通過實地調研,園林部門認為該建議可行,立即形成項目清單付諸實施。如今,南江濱生態公園的金沙飛舞區域成為小朋友們爭相打卡的游樂區。“市民的需求獲得及時反饋,公園項目建設得到精準改善,雙方形成良性循環。”福州市園林中心工作人員說。
從立交橋下的精致花園到街角巷尾的“金角銀邊”,從傳承歷史的摩崖題刻到智慧便民的休閑空間,口袋公園已成為城市生態畫卷上的點睛之筆。目前,福州市現有各類公園超1500個、城市綠道超1300公里,平均每人擁有15.97平方米的公園綠地。
今日福州,“綠色福利”全民共享,“綠色家底”越來越厚。(記者 劉曉宇)
編輯手記
積攢綠色 樂享未來
福州創新的“園林積分”制度,意義遠不止于鼓勵大家用志愿服務換取綠植和門票。它構建起一套“綠色互動”機制,把每一份微小的綠色行動轉化成積分,最終積攢成一座城市的生態底色。
市民積極參與志愿服務,不僅減輕了公共管理壓力,也增進了對一草一木的理解與珍視。這種“從我做起”的自覺性,比任何宣傳和管理手段都要有效。這正是城市治理智慧的生動體現——它并未停留在調動一時一地的熱情,而是致力于構建一個可持續的良性循環,在潤物無聲中培育“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良好氛圍。
當每一位市民都成為綠色行動的踐行者,城市也將收獲日益豐厚的理念成色與充滿生機的發展未來。(張雪妍)
《人民日報》(2025年11月17日第04版)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南平延平有了“演員公寓”2025-11-15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