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人民日報
海都閩南網訊 航班大面積延誤,口罩成為熱銷品,喜歡晨練的人們不得不呆在家里……前一段時間,從南方的廣州、杭州到北方的北京、蘭州,霧霾天氣頻繁影響我國多個地區。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監測數據顯示,今年9月1日至今,我國中東部地區霧霾天氣多發,共發生12次較大范圍的霧霾天氣過程,不僅霧霾日數多,而且影響范圍廣。目前一些大城市的灰霾天數已達全年的30%以上,有的甚至達一半左右。專家表示,PM2.5降低空氣能見度的能力更強,而其主要來源是人為排放,必須加大節能減排力度。
中東部灰霾日數顯著增多
據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評估室高級工程師趙珊珊介紹,秋冬季為霧霾多發季節。國家氣候中心分析表明,特定的氣象條件是導致近期霧霾天氣多發的重要原因。專家指出,除了氣象條件,工業生產、機動車尾氣排放、冬季取暖燒煤等導致的大氣中顆粒物(包括粗顆粒物PM10和細顆粒物PM2.5)濃度增加,是霧霾產生的重要因素。
“‘霧’和‘霾’實際上是有區別的。”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系統監測室高級工程師孫冷指出,霧是指大氣中因懸浮的水汽凝結,能見度低于1公里時的天氣現象;而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氣中懸浮的大量微粒和氣象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霧和霾往往相伴出現。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1961年—2010年,全國平均的年霾日數呈顯著增加趨勢。本世紀以來,全國霾日數增加明顯,中東部地區霾日數有顯著增多趨勢。據環保部門最新統計,目前,一些大城市的灰霾天數,已經達到全年的30%以上,有的甚至達到全年的一半左右。
人為排放與灰霾天關系密切
環保專家指出,空氣中的懸浮顆粒物肉眼是看不見的,但它們能降低空氣的能見度,導致灰霾天。空氣中不同大小的顆粒物都能降低能見度,不過,與粗顆粒物相比,細顆粒物(PM2.5)降低能見度的能力更強,是灰霾天能見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環境科學博士譚知還介紹,PM2.5的主要來源是人為排放。人類既直接排放PM2.5,也排放某些氣體污染物,在空氣中轉變成PM2.5。直接排放主要來自燃燒過程,比如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的燃燒、生物質(秸稈、木柴)的燃燒、垃圾焚燒。在空氣中轉化成PM2.5的氣體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氣、揮發性有機物。其他的人為來源包括道路揚塵、建筑施工揚塵、工業粉塵等。大氣中的細顆粒物PM2.5,往往會附著硫化物、氮氧化物、重金屬顆粒等大多由工業污染源排放的污染因子,因而對人體的傷害很大。
讓人擔憂的是,目前,PM2.5等大氣污染物排放增加的趨勢仍然在延續。環保專家指出,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和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階段,不少地區污染排放嚴重超過環境容量,一些地區生態環境質量甚至倒退了幾十年。而且,以水泥、鋼鐵、焦化等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對資源環境造成的壓力還在持續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