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藥價的貓膩太多了
N中國青年報
核心提示:近期,媒體紛紛披露,有些藥品從出廠價到患者手中,中間價差竟然高達二三十倍甚至90倍。有醫藥代表表示,差價大部分進入了醫生的腰包。但也有人認為,藥價虛高關鍵在招標環節。據悉,深圳有關部門曾多次提出在廣東省統一采購平臺的基礎上進一步降低藥價的方案,但均未獲得省有關部門的通過。
“陽光采購”細節卻從未披露
“藥品價格高,消費者認為虛高的部分都流入了醫院,這樣的看法是不對的”。廣東一家醫院的藥劑科負責人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醫院只能按規定在中標價基礎上加收15%賣給患者。
一位醫院藥劑科的工作人員透露說,“同一種藥,由于廠家不同,進入廣東省醫藥采購平臺的價格多也不同,多達數十種,有貴的,有便宜的。為什么同一種藥,不同廠家之間的價格可以相差這么大?”
有人認為,藥價虛高,關鍵在招標環節。“哪些藥可以入圍,都是省里說了算。到底是哪些人說了算,我們也不清楚。”深圳市衛生和人口計劃生育委員會(以下簡稱衛人委)規財處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每個采購周期開始的時候,廣東省醫藥采購平臺就會通知各醫療機構進入平臺進行藥品遴選,醫院只能在入圍的藥品中各取所需。
記者從《2009年廣東省醫療機構藥品陽光采購實施方案》中了解到,一個藥品進入省醫藥采購平臺,必須經過報價、競價、議價談判三道關卡。在競價議價談判階段引入了專家。根據規定,談判專家以隨機的方式從監督部門組建的全省專家庫中抽取產生,由本省醫學、藥學、物價、醫保等方面專家組成,從抽取談判專家到開始談判的時間不得超過24小時,談判過程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媒體記者等進行監督。但是其中的具體細節卻從未正式被披露。
降價方案均未獲得通過
實際上,據記者調查,深圳有關部門曾多次提出在廣東省統一采購平臺的基礎上進一步降低藥價的方案,但均未獲得省有關部門的通過。
據介紹,深圳市衛人委規財處有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為進一步降低藥價,深圳市曾多次與省有關部門溝通,要求對入圍廠家、經營企業進行二次招標,對入圍藥品進行二次遴選,非常奇怪的是,這些建議與方案均未能獲得通過。
“藥品招標采購水很深。”一位業內人士感嘆。2007年實施廣東全省統一掛網采購藥品之初,深圳提出沿用深圳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制度被否;此后不久又提出在中標企業中進行二次招標,試圖通過再招標壓低藥價,也被否決;此后深圳又提出在入圍的藥品中縮小遴選范圍,對入圍藥品進行二次遴選,提議也沒能通過。
讓深圳衛生部門沒想到的是,2008年第二次全省藥品統一招標采購后,出現了部分藥品價格較高、部分低價中標藥品斷供等問題。
建議公開招標議價專家名單
近日,深圳市衛人委主任江捍平認為,只要藥品中標前的利益鏈不斬斷,有利潤空間進行“公關”,醫生收回扣的現象就難以杜絕。關鍵還是要建立合理的藥品價格機制。
今年廣東省“兩會”上,致公黨廣東省委提交了一份名為《藥品招標后實際價格變化趨勢調查及建議》的提案,直指藥品越招越貴的問題,要求公開參與招標人員(包括專家和監督人員)的姓名、單位等信息以及中標后藥品價格對比,接受全社會的監督。
該提案以2008年的價格為基礎,對2009年度進入廣東省醫藥采購服務平臺入圍目錄的19598種藥品的采購價格作了調查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價格沒有變化的3413種,價格上漲的有7402種,價格下跌的有8783種;漲價的平均幅度為19.37%,最高的達到了733%;而降價的平均幅度為10.33%。這些數據說明雖然降價的品種數目比漲價的要多,但上漲的幅度比降價的幅度要更明顯,說明2009年招標后的整體價格比2008年是升高的。
提案認為,要讓患者真正享受到低價藥品,應該是在源頭——招標環節就控制住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