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閩北,層林靜謐,邵武市大竹鎮吳坑村的紅垅黃精加工廠里卻熱火朝天。操作臺上,金燦燦的黃精茶包堆積如山,工人們指尖翻飛忙打包。廠門口,貨車上壘滿了裝著“紅垅黃精”的紙箱,等待著發往全國各地。
“又爆單了!”紅垅草藥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趙魏宇走出車間,抹了把汗,“我們輪班打包才趕得上進度,最近都沒空去打草了。”
他掏出手機,翻出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指尖在“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那行頓住:“前些天念給鄉親們聽,沒人不點頭。我們在林下種黃精,不占田地還能讓大家增收,這條路走對了!”
黃精是一味福建道地中藥材。它不與良田爭地、不與林木爭輝,肉質根莖可食可藥,眼下正乘著養生經濟的東風熱銷大江南北。
趙許能是邵武最早試種黃精的人之一。2012年的一天,他正在林場巡查,一名貴州籍工人突然攥著幾株帶著長須、形似生姜的植物興沖沖地跑來:“老板,這在我們老家可是值錢的補品,山上有不少!”
趙許能動了心思,他翻遍家中老醫書,確認黃精“藥食兩用、藥性溫和”,適用人群較廣,當年便流轉了1000多畝地試種。
可黃精要長4~5年才能采收,銷路還沒找著,每年上百萬元就已先砸了進去。
“這黑黢黢的哪能吃,這不是拿錢打水漂嗎?”親友的質疑像山一樣壓來,趙許能咬著牙跑去湖南、貴州等地取經,甚至在湖南一家黃精工廠免費當了一年小工。白天學藝,晚上鉆研,硬是摸清了黃精加工的門道。
2017年,福建出臺《關于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意見》,鼓勵大力發展林下經濟。趙許能搶抓機遇,在2018年注冊合作社,開展種苗繁育,開發黃精茶、黃精丸、黃精果脯等產品;2021年,在和平鎮建起加工廠;2024年,又斥資300多萬元把新廠房建回老家吳坑村。
政策東風吹進了藏于深山的吳坑村。過去村部的賬本上,一年就靠電站分成、煙葉返利湊個4萬元。如今,黃精加工廠讓周邊300多戶農戶實現就近就業,村集體收入節節攀升。
在邵武城區的紅垅黃精旗艦店,趙許能遞來一杯熱騰騰的黃精茶,感慨萬千:“要是沒有林下經濟的政策,我當年哪敢這么闖!‘科特派’幫我們成功試種青莖短梗、多芽大葉等多個優種,還建起黃精種源圃和育種科技示范基地,一路走來不容易……”澄黃的茶湯在杯中蕩漾,抿一口,甘甜漫到舌尖。
談及未來,趙許能和兒子趙魏宇信心滿滿:“‘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發展林下經濟,壯大林草產業’,這就是我們的定心丸。我們要繼續擴大林下種植規模,選育更多優種,保障原料供給,加大研發投入,盡快把黃精奶茶、黃精咖啡等新品送到年輕人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