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下午,第三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以下簡稱“博創賽”)總決賽在晉江圓滿落幕。3天時間里——
63個金獎、133個銀獎、198個銅獎誕生。來自全國各地的46支參賽隊伍攜1700多個項目,在晉江國際會展中心展開巔峰對決,集中呈現博士后群體扎根創新一線、攻堅關鍵技術的硬核成果。
意向合作項目220個、簽約項目150個;2100家企業、20個行業協會、13家創投機構主動對接參賽團隊,讓實驗室里的創新成果跨越“最后一公里”,成為賦能產業升級、催生新質生產力的鮮活動能。
387家單位參加創新創業成果展示,從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突破到生物醫藥的探索,從高端裝備的研發到綠色技術的應用,全方位勾勒博士后制度實施40年來,高層次人才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深耕實踐,彰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層活力。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在“晉江經驗”的發祥地,博創賽帶來海量人才、寶貴機遇,為晉江這座民營經濟強市注入強勁創新動能,在推動科創資源下沉縣域、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道路上留下深刻印記,向全國展現了縣域城市承接高端科創資源、以創新驅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聚智下沉:國家級科創資源落地“縣域賽場”
在博創賽總決賽頒獎儀式上,福州大學晉江校區許平凡博士后團隊憑借“全生物降解無紡布材料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示范”,一舉摘得揭榜領題組別新材料與石油化工賽道金獎。
“通過比賽,我們的需求得到精準對接,看到項目還獲獎了,確實令人振奮。”作為張榜單位,泉州美佳爽(中國)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出云亭難掩激動,“傳統紙尿褲大量使用不可降解的PP和PET無紡布,對環境影響較大。我們一直在尋找一款既環保又舒適的全生物降解無紡布。”
“這次參加‘揭榜領題’賽,我們與企業達成深度合作,加速了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到產業的應用。”許平凡說,這樣高效的合作在以前是無法想象的,“之前,我們的橫向課題往往要接觸一年到兩年才能有初步的合作意向。”
這種高效對接并非個例——盼盼食品圍繞“天然防腐劑技術”張榜,借助賽事對接博士后團隊突破瓶頸;向興紡織與博士團隊簽約,攻克高端戶外面料難題;勝科納米攜手福州大學團隊,加速國產半導體檢測技術攻關……賽前,晉江面向本地企業廣泛征集關鍵技術需求,最終篩選出71項產業“卡脖子”難題并向全球博士后團隊“發榜”。依托大賽搭建的精準匹配平臺,共有61項需求成功“揭榜”,揭榜率高達86%。
亮眼的揭榜數據背后,是國家級科創資源向縣域的高效流動。作為我國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博士后賽事,本屆大賽針對產業發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共性難題,設置四個組別、七個賽道,力求在賽道設置上與國家重大戰略、科學技術前沿更加契合,更好服務高質量發展,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賽道設置貼合國家戰略與前沿科技,而晉江則借助辦賽契機,將企業痛點與科研力量緊密串聯,安踏、盼盼、舒華等本土龍頭企業以“科創合作者”姿態主動出擊。從傳統體育用品的“智能升級”到新興半導體產業的“布局落子”,大賽不僅讓國家級科創資源在晉江落地生根,更賦予縣域承接高端創新資源的寶貴機遇。
產才共振:“企業家+科學家” 融合創新迸發活力
“一次‘面對面’的深度洽談,就讓我們找到匹配的合作團隊。”南翼國家高新區晉江芯創港運營公司招商負責人王敏,拿著與復旦大學金子義博士后的合作意向書格外欣喜。
泉州南翼國家高新區晉江區域正致力打造泉廈金生命健康硅谷,通過構建“技術轉化—先進制造—醫療服務”三位一體的生命健康產業生態,積極承接高性能醫療器械、核技術應用,以及生物制藥等生命健康類項目落地。
復旦大學博士后金子義,正是帶著“術中定位腫瘤分子邊界的拉曼導航系統”項目,在博創賽開幕當晚同步舉行的泉州市產才交流對接會上找到了合作方向。
當天晚上,有意向來泉州、晉江就業發展或推動項目在此落地的135名博士、博士后團隊代表,與泉州、晉江重點企事業單位及行業協會共計125個主體齊聚一堂。“一面之緣”快速轉化為“合作之約”,這種高效銜接,正是晉江深入推進“企業家+科學家”融合創新的生動剪影。
除了技術對接,成果轉化、創業服務、人才招聘和創新創業主題交流等活動,同樣成為“產才共振”的重要載體。為充分釋放賽事的“人才虹吸”效應,晉江組織本土企業參加千人招聘專場。招聘現場,237家用人單位現場拋出1593個博士、博士后優質崗位,上演了一場“人才與機遇”雙向奔赴的精彩大戲。
“在家門口就能對接全國優秀人才,太省心了!”福建省金石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經理黃浩對“家門口引才”的平臺贊不絕口,“不僅大幅降低了引才成本,更讓企業得以感知行業最前沿趨勢。”
此外,大賽現場精心搭建的創業服務專區,匯聚了來自22個省市的42家專業服務機構,涵蓋金融、孵化器、科技中介等領域,讓晉江的產業資本與博士后的智力資本找到了最佳結合點,實現“1+1>2”的價值倍增。
從“短期對接”到“長效合作”,從“技術匹配”到“全鏈支撐”,博創賽讓晉江“企業家+科學家”融合創新迸發新活力,不僅破解了企業“缺技術、少人才”的困境,更讓高層次人才找到科研成果產業化的“試驗田”,為民營經濟強市的創新發展注入持久動能。
賦能強市:新質生產力 激活民營經濟新動能
鞋服、紡織、建材、食品、集成電路、智能裝備、醫療健康……晉江集聚形成的七大產業集群,并非簡單的規模疊加,而是構建起一個龐大且真實的“轉化戰場”。
一場“點石成絲”的技術突破,讓天然玄武巖化身高強度、透氣性俱佳的鞋面材料,這正是“企業命題、校企共解”模式的碩果。
安踏集團創新研究部技術研發高級工程師、博士后車秋凌分享了通過企業博士后工作站,與武漢紡織大學聯合攻克“玄武巖纖維材料”的案例。“哪怕這些技術成果中只有10%可以落地,給產業帶來的效益和變化都是巨大的。”
西安工程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高興忠也表示,該校聚焦纖維材料產品開發,已與安踏集團確定合作,“后續,我們將通過纖維材料改性加工提升運動鞋耐磨性,進而研發新的功能型鞋材。”在高興忠看來,晉江產學研環境優良、政策支持力度大,為校企合作、開展技術攻關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晉江,創新賽道與千億集群的聯動,早已超越“技術嫁接”,進入“生態重構”的深度融合。以晉江同威科創基地為例,基地依托電子輻照專業技術,已與晉江制鞋、衛品、食品等領域企業加強合作鏈接,且在鞋業領域率先結出碩果,成功研發出一系列具有特色的科技產品。這種“創新賽道靶向激活千億集群”的實踐,打破了傳統產業“路徑依賴”,讓千億集群成為新質生產力落地的“產業載體”。
更關鍵的是,博創賽預設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高端裝備制造與機器人、新材料與石油化工、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等七個賽道,與晉江正全力攻堅的產業升級方向高度契合。這種“賽道與產業同頻”的格局,讓國家級的智慧資源無需“跨領域適配”,就能直接對接縣域級的產業需求。
博創賽在晉江搭建的,遠不止是一個創新成果轉化平臺——它以“人才動能驅動創新賽道、創新賽道激活千億集群、千億集群匯聚人才動能”的縣域探索,打通了國家級科創資源與縣域民營經濟的對接通道,進一步將科創“流量”轉化為新質生產力“存量”,既讓博士后團隊的智力價值在產業一線充分釋放,也為晉江千億集群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
(記者 蔡斯洵 李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