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晉江:以“企業家+科學家”重構“晉江答案”" /> 2” 晉江:以“企業家+科學家”重構“晉江答案”" />
時代潮涌,風云激蕩。從“一雙鞋闖天下”出發,“晉江經驗”已經走過二十多載崢嶸歲月。
而今,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站在全球產業格局重構的十字路口,晉江人再次發出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晉江之問”:當傳統要素紅利逐漸消退,如何破解“卡脖子”難題?如何讓科學家手里的“從0到1”更直接地轉化為企業能落地的“從1到N”?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歸根到底是科學家與企業家的深度攜手。于是,在泉州南翼國家高新區晉江區域,一場由“企業家+科學家”共同書寫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縣域探索,正在重構一個新的“晉江答案”。
一場靜默的革命正在發生——清華大學的粒子加速器技術被植入傳統鞋材生產線,安踏與高校聯合研發的“無電池智能發光纖維”點亮了運動裝備的未來……這些看似不相關的場景,指向同一個創新公式:“企業家+科學家=新質生產力”,正指引晉江加速奔向未來。
一場“雙向奔赴”:科學家為何而來?
在泉州南翼國家高新區,同威電子加速器應用示范產業化項目一期用地剛剛獲批。這個由北京同威志達技術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共同推進的項目,揭示了“晉江模式”的核心邏輯:科學家團隊提供電子束輻照核心技術,企業家負責資金投入與運營落地。
當高能粒子技術“穿透”晉江的食品、衛生用品、鞋材等傳統產業時,帶來的不僅是滅菌效率的提升,更是傳統優勢產業的“基因重組”。
“科學家出技術,企業家建生態。”北京同威志達總經理玄甲國道破關鍵。該項目已吸引晉江軾鵬投資、浪子服裝等本土資本加入,一個“技術研發—產業落地—資本賦能”的閉環已然成型。
“科學家最擔心的是技術找不到應用場景,而晉江恰恰提供了最豐富的場景。”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教授陳懷璧直言,他領銜的高能粒子應用產業項目選擇落地晉江,看中的就是晉江千億產業集群背后雄厚的市場容量,“這將為技術產業化提供多元應用場景,整個項目就具備了現實落地的可能。”
陳懷璧團隊的核心技術——電子束輻照原本“養在深閨”,如今,它可助晉江的食品、衛生用品、鞋材等傳統產業“殺菌、改性、升級”。
以食品為例,食品“輻照”成為出口歐洲等海外市場的“準入門檻”。而在衛生巾、紙尿褲等衛生用品領域,電子輻照可以替代傳統化學消殺技術,帶來更安全、透徹的消殺效果,為產品安全保駕護航。“過去,我們找企業;現在,企業帶著訂單找我們。這就是晉江的吸引力,我們在這里實現‘雙向奔赴’。”如今,陳懷璧團隊的電子束輻照技術項目已經與晉江多個產業的龍頭企業展開實質性的對接合作。
香港理工大學教授鄭永平也看上了晉江的“產業底盤”,“科學家的想法需要資本、需要產業鏈支撐。晉江,兩樣都有。”鄭永平說,生命健康產業在晉江“不是空中樓閣,而是有根之木”。
一次“基因重組”:企業家如何轉身?
科學家負責“從0到1”,企業家負責從“從1到N”,政府負責“從N到∞”。晉江這樣描述“晉江模式”的三重奏。
“過去,晉江人‘愛拼會贏’拼的是市場嗅覺;如今,拼的是實驗室里那盞長明燈。”在晉江(武漢)離岸創新中心,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文興正帶領團隊把東華大學最新一代“高強阻燃聚酯纖維”送進盼盼食品的車間——不是做包裝,而是做無塵服。
這個看似“跨界”的場景,正是晉江“院士經濟”的縮影:科學家成為企業的“首席科學家”、企業家成為院士團隊的“首席市場官”,雙方共同破解優勢產業創新難題。
不用水就能進行印染,同時還能節省成本并實現零污染?在傳統印染人眼中,這簡直不可思議。而今,這已成現實。
在潯興拉鏈,該公司與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合作,把“最強大腦”請進車間,讓無水印染成為可能,昔日顏料四濺的場景不復存在。
“傳統染色耗水、耗能、耗化學品。我們聯合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林錦新團隊,建成國內首條無水染色生產線,年底還將再增加5條,每條每年可為晉江減排廢水1.2萬噸。”潯興股份方面算了一筆賬:院士團隊帶來的超臨界CO2染色技術,讓一條拉鏈的附加值提升30%,還為企業贏得了穩定的訂單。
“在模式創新上,我們聯合江南大學成立研究院,借鑒合肥經驗嵌入研發,引入醫藥標準管理,融入保健理念開發健康產品。”福建盼盼食品集團副總裁蔡镕駿說,“通過實踐,我們體會到,要創新,就要深創。盼盼食品將以產品思維打開增長空間。”
福建省聚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晉江青商會執行會長洪炳煌認為,企業家是晉江發展的寶貴財富。當下,無論是產業發展還是企業自身的成長,都應探索企業家與科學家的有效互動方式,“企業家要做協同的創造者,把單打獨斗變成協同創造,離科學家、科技創新更近一點。”
一套“制度容器”:政府如何護航?
科學家和企業家如同兩個齒輪,黨委政府要做的就是讓齒輪更好地咬合。當下,晉江構建“四鏈融合”政策體系,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環環相扣。
高能級科創平臺是科技創新的主陣地,也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撐。為了打造科技生態高地,過去10年間,晉江先后落地了“中皮院”“中紡院”“中紙院”等十多個“國字號”創新平臺。
中國科學院泉州裝備制造研究中心早已與晉江產業深度融合。10年來,該中心累計與近200家晉江企業合作,輸出專利200余項,催生“智能鞋機”“人工骨骼”“無水印染”“高速經編機”等10多個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
作為最早落地晉江的“國字號”平臺之一,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晉江)攜手安踏、361°等企業、品牌,實現從產品研發到標準訂立,從技術攻關到人才培養等多維度的深度合作,推動包括鞋用彈性體研發中心、三維數字化設計開發中心、綠色制革公益研究中心等在內的多個前沿項目落地,用先進技術、領先標準幫助中國品牌領跑世界市場。
產業基金撬動、“科技貸”等金融產品創新,解決了“點菜的不吃飯,吃飯的不買單”的痛點;規上企業研發活動、產學研合作、知識產權“三個全覆蓋”,讓企業成為創新“出題人”。
更前瞻的是“飛地”布局。晉江與合肥、深圳、武漢、西安等地共建聯動矩陣,通過“異地孵化+本土產業化”閉環,累計導入210個科創項目、28名博士,真正實現“人可以不在晉江,但才華能夠在晉江產業廣袤的土壤上發揮、生長”。
紅石厚峰私募基金管理(武漢)有限公司合伙人、副總裁胡淵告訴記者,晉江擁有雄厚的民間資本和國企基金,這些在地資本與當地產業緊密相關,為未來產業投資提供了金融活水,也為產業升級提供了動能。
目前,紅石已幫助推動落地遠大醫藥南方銷售總部,同時帶來阿爾法核素等先進醫藥項目。胡淵表示,晉江作為“晉江經驗”的誕生地,政府機構的行政效率非常高,有利于加快項目落地、市場化發展,讓企業能夠專心投入市場。“這里的人才生態在快速提升,創新意識也在加速升級,我們計劃推動更多優質項目在這里落地。”
以晉江為平臺,如今的創新集群資源不再局限于晉江本土,而是融入全國乃至全球創新網絡。
一場“未來之約”:縣域如何引領新賽道?
“創新藥是新質生產力,代表醫藥工業從傳統走向高端制造業的趨勢。”本月初在晉江舉行的院士專家、企業家集聚泉廈金生命健康硅谷活動中,中金公司董事總經理張一鳴如此斷言。很快,他的判斷得到資本的響應——不久前,同威電子加速器項目一期剛落地,晉江軾鵬投資、萬好集團等本土企業已“帶資進組”。
“90后”晉江青年企業家、元誠私募基金總經理張燦燦,最近也在邀約北上廣深項目來晉江考察,“我們要讓科學家、投資家、企業家在晉江實現‘三位一體’。”
福建華清電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執行總裁施俊僑表示,晉江青年企業家肩負著創新發展“晉江經驗”與創新突圍的雙重使命,應發揮技術敏感性與國際視野,在細分領域突破“卡脖子”難題。
“當下,晉江提出的‘企業家+科學家’創新合作產業發展模式,是產業升級的‘黃金鑰匙’。”施俊僑說,華清電子與科研院校的成功合作證明,科學家提供技術種子、企業家推動產業化,可以發揮出巨大能量。
從“一雙鞋”到“一束粒子”,從“一片藥”到“一座硅谷”,晉江的探索告訴我們: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關鍵不在“體量”,而在“體質”;不在“規模擴張”,而在“價值創造”。
當科學家的實驗室藍圖與企業家的市場布局同頻共振,中國民營經濟的“毛細血管”里,一股代表著晉江新質生產力的澎湃動能,奔涌而來。
“晉江之問”,問的是中國縣域經濟的未來。而今,晉江將在與科學家、企業家并肩作戰中,寫就新的創新答卷。
(記者 柯國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