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以來,全國教育系統始終堅持以辦人民滿意教育為己任,緊緊圍繞推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時代主題,加強頂層設計,健全體制機制,深化專項治理,著力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
通過推進陽光治校,規范辦學行為,加強長效機制建設,教育行風建設成效顯著,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不斷提高。
標本兼治:用科學路徑推進教育公平
信訪,是人民群眾反映關切問題的重要渠道。2011年,國家信訪局受理反映教育亂收費問題的信訪件同比下降37%,全國1188個縣(市、區)實現了教育收費問題零投訴,占總數的41%。
成績,源于一系列環環相扣的改革措施。
針對備受詬病的義務教育階段擇校亂收費問題,要求各地堅持就近入學原則,跨區域招生比例限定在10%以內;明確取消“占坑班”、推優生、特長生,30%以上的優質高中實行平均分配中考名額制度;取消與入學掛鉤的捐資助學費和贊助費等變相擇校費;嚴格實行責任追究和行政問責制度。
同時,根據國務院部署,教育部與各省區市簽訂備忘錄,確定各地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書,探索從源頭上治理擇校問題的途徑。
挑戰與困難依然很多,需要選取科學路徑,探索標本兼治。
針對教輔市場良莠不齊、價格虛高、缺乏規范等問題,各級教育部門嚴把出版資質關、推薦評議關、價格關和選用關;針對幼兒園收費虛高的現象,教育部一方面呼吁各級財政加大投入,逐步建立學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擔機制,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加強收費監管,加大公示力度;針對改制校假清理、走過場的問題,實行“一校一方案”和掛牌督辦,開展復核檢查……
教育部行風建設工作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說,我們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部署的425個教育改革試點項目以及校舍安全工程、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項目、國家獎助學金政策等實施情況開展專項檢查和效能評估,及時糾正了政策措施落實過程中存在的不正之風和違規問題。
陽光治校:以長效監督確保科學發展
在30所直屬高校試點建立“網上競價”采購管理系統和進口儀器設備、圖書采購聯盟;對75所直屬高校工程建設工作及500萬元以上的工程項目進行量化考核……這是近年來,針對教育建設和采購領域的腐敗易發多發態勢,推進的陽光治校工程。
統計顯示,2003至2010年間,圖書教材和設備采購領域違紀違法案件在教育系統案件中發案率居首位,占27.3%。
改革的力度、速度前所未有,必須構建長效監督,確保科學發展。
針對學術不端行為,教育部出臺系列文件,嚴肅查處了一批教師的學術造假案件,同時加強學術誠信教育,深入開展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針對教育系統領導干部,開展《廉政準則》培訓,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權力觀和事業觀;針對重點部位和關鍵崗位的工作人員,開展廉潔從業教育和法紀培訓,強化廉潔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
近年來,在廣大教師中間,廉潔執教教育產生廣泛影響,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推選和“每月一星”學習宣傳等活動掀起師德建設高潮;在廣大學生中間,廉潔修身教育潤物無聲,廉政文化進校園、進教材行動營造更加積極健康的育人環境。
教育部行風建設工作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說,教育改革發展正處在關鍵時期,有大量復雜的課題需要去研究、破解。我們已建立百所高校反腐倡廉調研聯盟,組織81個高校廉政研究機構,瞄準行風建設重大問題、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開展課題攻關。
民主評議:以人民滿意衡量工作成效
2011年底,教育部委托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遍布全國93個縣(市、區)的14156名群眾進行入戶調查,隨機對4847名群眾進行網絡調查,全面、客觀地了解各地行風建設情況,聽取群眾對教育行風的意見建議。結果顯示,人民群眾對教育行風建設滿意度達72.7%,其中,人民群眾對教育行風建設工作滿意度最高的是學校師德師風。
這是我國首次借助第三方,開展行風建設評議。這是教育事業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采用的現代教育評估手段。
改革與民意互動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教育行風建設的決心與信心更加堅定。
“對影響公平、損害群眾利益的問題,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曝光一起,依紀依法嚴肅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教育部行風建設工作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說。
行風建設常抓不懈,有力保障了教育系統連續20多年保持穩定,為社會和諧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教育系統行風建設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個別地區和領域的不正之風仍然突出,亂招生、亂辦班、亂收費等問題屢禁不止、糾而復生。
“問題產生根源復雜,既有利益驅動的因素,又有體制機制制度不完善的原因,必須以更加堅定的決心和更加有力的舉措繼續扎實推進行風建設。”教育部行風建設工作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