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7月19日訊 昨日入伏,也是三伏灸的第一天,醫院里擠滿了做三伏灸的大人和孩子。泉州的林先生排了好久的隊,輪到他時,醫生卻稱,他是濕熱體質,不適合做三伏灸。據記者了解,昨日,與林先生類似的患者有不少。醫生提醒,初次做三伏灸的人,最好先了解一下自己的病情及體質,看看自己是否適合做。
三伏灸不能包治百病
泉州市中醫院針灸科醫生吳宇航稱,三伏灸是通過利用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人們體內陽氣也相對充沛的時機,應用具有溫經散寒補虛助陽的中藥制成藥餅,選擇相應的穴位進行貼敷灸治療。三伏灸的傳統貼敷時間為農歷三伏的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共需貼敷3次。今年的時間是:7月18日(初伏)、7月28日(中伏)以及8月7日(末伏)。其實,三伏天的任何時間都可敷貼,每次間隔應為7至10天。
三伏灸主要適用于兩類疾病:一是過敏性疾病,如哮喘、反復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體炎、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等)、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及小孩冬天易得的感冒;一類是跟虛寒有關的疾病,如胃痛、結腸炎、關節痛、虛寒頭痛、腎虛引起的腰痛及其他疾病。但三伏灸并非能治百病。做“三伏灸”之前,一定要提前找醫生診斷,看是否適合做。孕婦、心臟病患者、濕熱體質者、支氣管擴張、皮膚嚴重過敏等患者都要慎做“三伏灸”的治療。慢性鼻炎、鼻竇炎的患者一般貼敷效果不好。此外,5周歲以下的兒童皮膚比較矯嫩,容易灼傷皮膚,能否做應由醫生定奪。
貼藥后別受涼
在貼敷當天,不能吃冰鎮西瓜、冷飲等生冷食物,不能對著冷風吹,空調室溫不要調得太低,不要洗涼水澡、游泳。
貼藥后皮膚出現紅暈屬正常現象,嚴重者可外涂皮膚軟膏以減壓緩刺激,如貼藥時間過長引起水泡,應保護創面,避免抓破感染,發泡時前來醫院處理或搽燙傷軟膏,戒食易化膿食物,如牛肉、燒鵝、鴨、花生、芋頭等。個別人出現皮膚過敏者,可搽抗過敏藥膏或來醫院處理,并戒食魚蝦等易致敏食物。(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陳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