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公安局開發區分局民警孫升:800多個仿冒網站,跟我們人事部門的一些官方的正規網站相似度都是基本能達到九成以上。有170多個正規網站是被黑客侵入的,就是被打上黑鏈接、暗鏈接的。涉及到后臺人員數據有三萬多,意思就是說有三萬多人都是辦(買)假證的,而且這些證大部分都還流通在社會。
記者粗略統計了一下,在本案涉嫌已經辦出的34260本假證書中:教師資格類的證書13558本,占39.5%;包括會計師、經濟師等在內的各類職稱證書9480本,占27.6%;建筑施工資質類的證書7640本,占22.3%;普通話證書1637本,占4.7%;工程師、高級工程師1181本,占3.4%;此外還有包含上海交大等名校在內的學歷證,以及藥劑師證、眼科醫師等醫藥衛生類資格證近800本,占2.5%。
目前,南通警方正在加緊梳理,相關人員信息將分批通報給各地行業主管部門及用人單位。
揭開“辦證黑產”冰山一角
“證書造假”為何有如此大的市場,如何治理才能“治標”又“治本”?記者在南通市看守所,采訪到了本案的幾名主要嫌疑人。在過去的幾年時間里,連嫌疑人吳某身邊的人都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只知道他叫“陳老師”。
據南通市公安局民警專案組成員張捷介紹,嫌疑人吳某以前曾是北京某大學的英語老師,研究生畢業。他將假證書的需求方和供給方連接起來,從中賺取差價。
嫌疑人吳某:80%以上培訓機構都是這種生存方式,有正規培訓的需求,也有假證書的需求。如果不幫他把這個問題解決的話,客戶是留不住的,就是A公司不做B公司做,那么A公司就把這個客戶丟掉了。
做一本“假職稱”成本只要10元,包含全套相關材料的印制成本也只要一百塊錢左右,而這些培訓機構只要做成“一單生意”就能賺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由于“搞正規培訓沒有做假證的利潤高”,在一些如建筑類的培訓機構當中甚至出現了畸形的“逆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