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平快”式利好多,日常指導卻稀缺
在完成多個網絡平臺開發項目后,王偉貞參加了不少“雙創”比賽。“起初,參加比賽是為了獲取證書,但自主創業后,參加比賽更多是為了爭取項目得到支持和孵化。”王偉貞說。
然而,現實卻不盡如人意。他發現,參加比賽對項目發展實質性的幫助并不多,“往往是獎領了,獎金一發,也就沒啥事了”。
除舉辦各種比賽外,蘭州也經常會舉辦各種主題的創客論壇、建立各種創客聯盟,給創業者搭建交流共享平臺,但王偉貞還是覺得不解渴,“很多說法不切合初創企業實際,對項目孵化真正起的作用很小。”
在蘭州理工大學技術工程學院,吳昊是周圍同學眼里的“創業高手”。這個20歲出頭的小伙子開過餐廳,還開過沙盤模型公司、咖啡館甚至眾創平臺,創業經歷豐富。但吳昊坦言,“因為創業項目選擇失誤,走了很多彎路。”
2015年,吳昊和他的團隊投資200多萬元,蘭州市的繁華街區開設了一家互聯網餐廳,希望嘗試網絡與餐飲的結合,突破傳統餐飲的模式。在這個互聯網餐廳中,顧客可以通過手機來AA制付款,還可以將飯錢分享給朋友,讓大家幫忙眾籌吃飯費用,或在朋友圈眾籌一盤菜的錢。“主要創意在于充滿樂趣的體驗消費模式”。
但好景不長,由于理念過于超前,前來消費的食客并不多,餐廳很快關張了。“從沿海引進這個項目,只想是個新鮮的餐飲模式,卻沒有考慮當地的消費習慣。”吳昊反思道,起初沒有開展市場調查,就盲目上項目,這是失敗的主要原因。自那之后,選擇創業項目時,吳昊更加謹慎,投資之前都要做細致全面的市場調查。“如果當初有人能指點一下,可能就會少走很多彎路。”
其實,初次創業者非常希望能有導師指導創業,及時幫助解決創業中遇到的問題。吳昊深有感觸地說,近些年,各方面提供的幫扶多,但大都是“一錘子買賣”,長效的指導卻很少,“而這恰恰是初創業者需要的”。
王偉貞也遇到了類似問題。2015年年底,王偉貞團隊在蘭州市安寧區注冊公司,并獲得政府提供的“創新型項目補助”,后入駐蘭州新區創業孵化大廈,又獲得創業扶持資金和辦公室支持。
創業初期的幫扶給了王偉貞很多希望。但一段時間后,他發現,對大學生創業者而言,更有用的是日常的創業指導。大學生創業往往剛開始有滿腔熱血,但之后日常運營中各種問題層出不窮,加之創業的激情逐漸消退,往往對很多狀況應對乏力,因此更需要系統、全方位的創業指導。
“現在創業環境還比較寬松,也有各種扶持政策,但創業的常規指導不多,很多東西都只能自己摸索。”王偉貞說。
政策資源須無縫對接
雖然“雙創”政策不少,但很多大學生創業者感覺政策“看得見、摸不著”。
創業初期,雷磊公司資金很緊張。為了降低成本,公司租了廉租房辦公,但廉租房沒房產證,無法辦理營業執照,更難以注冊公司。
幾經周折,去年12月底,雷磊成功注冊了自己的公司,但由于資金不足,還是不得不放棄一些項目。去年8月,公司影視方面無人機應用項目需要啟動資金購買設備。雷磊找各種渠道籌集資金,都沒成功,最終只能放棄。
近年來,各級政府大力倡導創新創業,作為返鄉創業的大學生,喬衛齊曝光率頗高,也得到了各種扶持。創業中,喬衛奇結識了很多從事農產品電商的同行,他發現,并不是每個人都知曉創業政策,都能享受到扶持政策。“很多創業者不知道去哪里了解雙創政策。”喬衛齊說,身邊很多想創業的人只知道有政策,并不清楚具體內容,也不知道從哪里獲取信息。
雷磊說,創業的貸款都是自己跑下來的,從沒去申請優惠貸款,也不知道去哪里申請。去年,雷磊公司準備做無人機的農業應用,后來因為貸款無門,資金跟不上,做到一半就做不下去了。
“如何獲得創業貸款,什么是具體渠道,做政策宣傳的時候都應該講清楚。”雷磊說,不光自己的公司有創業政策信息不暢問題,很多初創公司都有類似感受,“聽說有很多優惠政策,卻不知道具體如何辦”。
“政策落實應該和底層的創業團隊做到無縫對接。”雷磊認為,現在信息發達,可以從各種渠道加大政策宣傳,同時,具體如何實施應形成攻略,這樣創業者更清楚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