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教材重復使用難在哪里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我國教材重復利用的現狀是,人人都說好,國外搞得好,唯獨中國學不了。
那么,這個人人覺得特別好的事情卻久未推進,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從目前國內大學教材的使用現狀看,要推行教材的重復利用還存在一些‘攔路虎’。”洪文說。他表示,現有的重復使用往往是學生的個體自發行為,缺乏學校的統一組織,教材的浪費現象仍然十分嚴重。另一方面,重復利用的教材還存在破損、涂鴉嚴重,不符合衛生標準等問題,影響到學生的學習體驗和身體健康,所以重視教育、看重孩子的中國家長更愿意掏錢給孩子買新書。
在他看來,所有問題里,國內教材的編寫經常處于修改狀態,因此教材版本會經常變化,客觀上不利于教材的重復使用。而且,實施教材重復利用勢必增加教材管理的工作量,耗費學校大量的人力物力,從而增加額外的開支。因此,短期內在高校推廣教材重復使用工作存在一定難度。
與此同時,坊間一直有傳聞,所有阻礙大學教材重復使用的“攔路虎”里最關鍵的問題在于利益。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學校、老師、教材科、出版社結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很多大學會選擇本校出版社的教材,不少老師會選擇自己的書作為課本,每一本教材的出售都意味著相關方能獲得更大的利益。所以我國的教材總要出新版,總要做調整,標價還特別高”,他說。而與此相對應的,想要推動課本重復使用的人士多從環保考慮,卻無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