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投身基層實踐
4月的一天晚上,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辦公室主任、陜西省嵐皋縣二郎村的“土豆書記”馬凱一個人躺在村子里的小河邊,望著滿天的星星發呆,他正為滯銷的香椿動腦筋。
二郎村距縣城85公里,“沒有網絡,手機信號不穩定,靠衛星鍋接收的電視節目隨時都會一片雪花。”語言溝通上的障礙,基層工作經驗的缺乏,都數次讓馬凱萌生放棄的念頭。“但我知道,作為一名青年黨員,既然選擇了二郎村,再苦再難也要迎頭而上。”
“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馬凱通過走訪,理清思路,找準抓手,通過聯系陜西師范大學的專家,與鎮脫貧攻堅隊制定了《二郎村5年脫貧規劃》,重點發展山藥種植、山羊養殖、養蜂和中草藥種植等產業;利用一切渠道宣傳土特產,土豆、山藥都是他拉進城賣過的東西,他因此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土豆書記”。
4月,野香椿收獲的時節,考慮到貧困戶銷售渠道窄,大量香椿滯銷,馬凱以高價收購了大量香椿,再長途運輸到西安賣出。其實,馬凱虧了不少,但他卻笑著說,只要解決了農戶的問題,自己虧點是小事。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當代青年建功立業的舞臺空前廣闊、夢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關鍵是要邁穩步子、夯實根基、久久為功,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才能最終成就一番事業。那么,如何引導實踐鍛煉,讓青年黨員“扎根”?
在中國人民大學,以青年黨員為骨干,組織5000多名師生到全國300多個市縣開展“千人百村”等國情社情調研,“研究生支教團”惠及云南蘭坪、新疆塔城等地的上千名貧困學生,全校每年還選拔幾十名優秀青年教師黨員到云南、西藏、新疆等地掛職鍛煉。
在上海交通大學,每年新生入學時,都會統一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錢學森圖書館;在畢業生踏出校園前的職業生涯導航教育,將重點引導畢業生赴中西部地區及關鍵行業就業,以“祖國強盛,我的責任”為主題的“勵志講壇”創辦至今,學生參與已超過10萬人次。
“鼓勵學生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指出,要深刻認識當代青年學生建設國家服務人民的能力和水平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命運和前途,教育引導學生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勇敢地承擔起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自覺把個人夢融入中國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