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華秋實,剛剛開幕的廈門國際海洋周已歷經20年,廈門也在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走出一條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向海圖強之路。
廈門港集裝箱吞吐量排名全國第七位、海洋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全國首個海洋碳匯交易服務平臺交易量占全國80%……以創建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為抓手,以建設省級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為龍頭,在一系列“藍色引擎”驅動下,廈門海洋經濟發展新動能澎湃。
據統計,廈門市海洋生產總值已從2020年的1954億元增長至2024年初步估算的2588億元,年均增長超7%,占全市GDP比重達30%。已培育海洋龍頭企業30家、涉海上市企業15家、涉海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40家,完成涉海科技成果轉化超100項,實現規模與質量的雙重躍遷,已成為經濟高質量增長的核心支柱。
2025廈門國際海洋周期間,深海生物制造產業創新中心揭牌、中歐首只海洋跨境專項基金簽約、鷺江創新實驗室暨廈門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項目集中開工、廈門市海洋產業招商推介活動舉辦……新一輪海洋經濟浪潮席卷廈門,掀起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高潮。
加大頂層設計
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
頂層設計入手,從科研創新、產業發展、人才培育、資金扶持等多個維度發力,加快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
8日下午,2025廈門國際海洋周海洋產業招商推介活動舉行,記者從會上獲悉,近年來廈門相繼出臺系列政策,為海洋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如去年實施的《廈門經濟特區海洋經濟促進規定》,從宏觀層面明確海洋經濟發展基本原則、產業布局和體制機制,為發展提供宏觀法治保障與方向指引。
今年6月發布的《廈門市加快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從中觀層面構建覆蓋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科技創新、空間拓展、要素保障四大領域的綜合性行動框架,以20條具體措施筑牢高質量發展實施根基。
今年7月生效的《廈門市加快海洋新興產業發展若干措施》,則從微觀層面圍繞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海洋高端裝備與新材料等新興領域,從技術攻關、平臺建設到成果轉化制定專項扶持政策,成為關鍵領域突破的精準政策工具。
與此同時,廈門海事法院作為全國11家專門的海事法院之一,為政策平穩落地提供司法支撐。2025廈門國際海洋周期間,廈門海事法院還推出一系列企法交流活動,進一步強化法治要素保障。
政策層層遞進、協同互補,形成完整政策鏈條,加快推動藍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加強要素保障
夯實海洋產業發展根基
海洋經濟發展,高新產業園區建設,希冀多維度的精準要素保障,廈門從人才、資金、用海、招商等關鍵環節發力,構建全方位要素保障體系,為海洋經濟發展深度賦能。
人才支撐方面,8日,2025年廈門市海洋經濟人才入選名單公布,作為全市“群鷺興廈”人才的子計劃之一,計劃到2030年底引進培養100名海洋經濟人才。此次評選出的6名海洋經濟領軍人才和10名海洋經濟優秀人才,將獲相應補助;鼓勵海洋企業建立或與科研院所共建院士工作站,支持設立國家級博士后工作站或省級創新實踐基地。
資金保障方面,設立廈門海洋高新產業發展基金,構建多維度產業投資基金體系,整合運用規模50億元的產業鏈創新基金、50億元科創風投基金、50億元并購基金及20億元海洋高新產業發展基金。
用海供給方面,優化海域使用審批流程,建立涉海項目綠色通道,實施海域立體分層設權,引導產業優化布局,全面提升海域資源利用效率。
招商引資方面,建立全員招商機制,深化“以商招商”,海洋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要素齊全,保障優化,夯實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根基。
加快平臺集聚
拓展產業發展新空間
11月5日,鷺江創新實驗室暨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項目集中開工,鷺江創新實驗室項目首期投資9.5億元,聚焦海洋環境安全、海洋生物醫藥、海洋高端裝備等核心領域。
作為福建省首個省級海洋高新區,園區規劃面積10.27平方公里,采用“指揮部+國企”工作機制,重點打造海洋生物醫藥與制品、海洋高端裝備與新材料等產業集群。
而新的科研平臺設立,新興產業項目落地,無疑將為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注入強勁動力,拓展產業發展新空間。
當前,廈門海洋科創平臺集聚,三大高能級科研平臺構筑起了創新核心——
鷺江創新實驗室構建科研、產業、人才、資本“四位一體”創新生態;海洋三所翔安基地布局國家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產業發展中心;集美大學海工裝備檢測與再制造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打造產、學、研、用一體化公共服務平臺。
三者協同,形成“基礎研究-應用開發-產業轉化”的完整鏈條,為廈門海洋產業搶占國際科技制高點提供核心支撐。
此外,廈門正深化全國首個海洋碳匯交易平臺建設,依托廈門產權交易中心、鷺江創新實驗室等資源,加速監測評估技術轉化,完善交易監測和核證機制,拓展跨區域交易,全力打造廈門藍碳交易城市名片。
廈門海洋發展局相關領導表示,“十五五期間,將緊扣海洋強國戰略,以創新驅動為核心、以產業集聚為路徑,全力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推動海洋經濟向高質量、可持續方向縱深發展。”
相關鏈接
廈門海洋新興產業蓬勃發展
——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全球引領:
藍灣科技推出全球純度最高的氨糖藥品,匯盛生物成為國內首家獲歐盟、美國有機認證的DHA藻油產業化企業,金達威輔酶Q10產銷量連續多年穩居全球第一,構建起完整的海洋生物開發利用產業鏈。
——海洋信息與數字產業深度融合:
廈門大學“近海赤潮業務化預報”入選2025年首批人工智能典型應用場景,廈門理工學院參與研制我國首個船舶與海洋工程行業大模型“文鰩”,推動信息技術與海洋產業精準對接。
——海洋高端裝備與新材料實現國產化突破:
斯坦道“海洋生態浮標在線監測系統”獲評福建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中船集團七二五所在廈布局的海洋新材料和高端裝備制造項目,2025年產值預計達50億元;新諾北斗自主研發的電子海圖機,國內市場占有率高達80%,多個產品填補國內空白。(陳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