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使中醫這個民族“寶庫”中的珍寶重放光彩,復旦大學在原有中西醫結合研究院下屬7個研究所的基礎上,重新整合資源,打破原有院、系、中心之間的圍墻,新籌建了包括針推骨傷臨床研究所、健康與醫學心理研究所、分子影像暨轉化醫學中心等在內的7個全新二級研究所。這是近日復旦大學中西醫結合學科高峰論壇上透露的消息。
去年成立的中西醫結合研究院是上海市高峰學科建設整體架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院希望能夠通過跨學科的研究,產生一批世界級成果,開拓國際頂尖學科。在新成立的7個研究所中,民族傳統醫學研究所、傳統藥物比較研究所、中西醫結合標準化研究所在全國中西醫結合研究中獨此一家,具有開創性意義。
去年底發布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總則中明確提出,所謂中醫藥,是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醫藥在內的我國各民族醫藥的統稱。據復旦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院院長董競成介紹,一些少數民族醫學均有自己的文化傳承和傳統醫藥理論,有些傳統藥物目前占據很大的市場份額,他們對中醫的貢獻不容小覷,但對它們的研究還不夠。
民族傳統醫學研究所的成立,就是從不同民族醫藥體系中找到共性的東西,促進傳統民族醫學融合與發展,特別在炎癥性疾病和延緩衰老上,找到中醫對世界的貢獻。
據悉,被拆掉“圍墻”的不局限于“復旦系”,此次新增的民族傳統醫學研究所下屬研究隊伍,就包含了新疆維吾爾醫學專科學校、滇西應用技術大學、青海大學藏醫院等單位的專家,而新成立的傳統藥物比較研究所,包括普洱學院的傳統藥物研究團隊和研究院其他相關研究所的藥物研究團隊。
(原題為:《讓各民族傳統醫學瑰寶重放光彩》)
(沈湫莎/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