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輔導員,我的飯卡掉廁所里了,怎么辦?”“老師,我是您學生的前女友,您能管管我前男友嗎?”……這些竟是大學生向輔導員求助的問題?日前,來自全省106所高校的106名輔導員在第五屆全省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大賽中一較高下。最終,3位有研究生學歷的“85后”輔導員拿下比賽三甲。昨日,這3位川內高校“最牛”輔導員向成都晚報記者細數了大學生的三宗“最”。
最奇葩
脆弱學生
“報告輔導員,我的飯卡掉廁所里了怎么辦?”
輔導員:按照新生手冊里的流程再補辦一張即可
最普遍
寢室矛盾
男生打網游、開燈、嘶吼干擾室友睡覺
女生愛個人衛生,卻對寢室衛生無感
最棘手
失戀效應
“老師,管管您的學生,我的前男友!
分手了,他喝了酒還是跑來糾纏。”
帶脆弱學生,得用幼兒園里的招數
“拿了證書不加工資,但我必須考!”外形偏高瘦的薛蕾目前正在備考國家心理咨詢師,雖僅有1年輔導員工作經驗,說起話來卻語氣堅定。跟性格各異的學生打交道,她發現了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不少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心理還沒“斷奶”。
去年9月開學后不久,一個新生給她打來了電話:“報告輔導員,我的飯卡掉廁所里了怎么辦?”薛蕾一聽懵了,這是個再簡單不過的問題,按照新生手冊里的流程再補辦一張即可,可求助同學不僅不知如何處理問題,而且明顯表現出失落、沮喪。“從這個電話開始,我開始思考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張亦弛遇到的問題更奇葩。一個剛入校2天的學生肚子痛,張亦弛把他送去醫院就診、輸液,又送回宿舍。第二天早上不到5點,這名學生又喊肚子痛,在電話里問張亦弛:“老師,醫生在哪兒?”張亦弛哭笑不得:“你在醫院大廳里,大喊一聲‘醫生’,醫生就出來了。”
“我正在重點關注的一名學生,表現出心理脆弱的特點。”薛蕾說,今年上半年,留級學生小林轉到了她所帶的專業,遲到早退、無故曠課、夜不歸宿是小林常干的事兒。“學生的家長管住不,我找他談話也起不了作用,這孩子不擅交流。”連續幾周都找小林談話后,薛蕾才知道,小林出生在雅安農村,家里還有個弟弟,母親又常年生病。
進入大學后小林見周圍的同學陽光、開朗,慢慢地自己開始變得自卑,不愛與同學相處。“我不喜歡把家里的事兒跟別人講,逃課、夜不歸宿都算是逃避吧。”小林告訴記者,很多時候他也不愿逃課,不愿一個人躲在網吧用游戲麻痹自己,可就是控制不住。
“學生們的心理抗壓能力,比我想象的弱很多。”薛蕾坦言,小林的事情對她觸動很大,后來她跟同學和系里的老師商量,只要小林的出勤率高、作業完成得好就提出表揚;只要小林上課回答問題答得好,班干部就會帶頭鼓掌。“其實我很矛盾,這不像是帶大學生,反倒像教幼兒園的小朋友。”薛蕾也明白這樣帶大學生的辦法不可取,所以想去考國家心理咨詢師,以更專業的角度疏導學生的心理問題。
寢室矛盾多
打網游擾鄰 為寢室衛生吵嘴
今年32歲的卓飛已有9年輔導員工作經歷,他做學生工作的方式也十分老到:在學生中布局“眼線”了解課堂出勤率;與女同學聊生活八卦了解戀愛動態……讓他最頭疼的是處理發生在寢室里的矛盾,這類大大小小的矛盾幾乎每個寢室都存在。
“現在的‘90后’‘00后’個人意識太強,不太會考慮同住人的感受。”卓飛說,男生寢室的矛盾引爆點是“網游”,時間段集中在周末晚11點后,這時候學生們熱衷也最有空閑來玩網游,玩到深夜兩三點是常有的現象。有的玩到緊張激烈時,忍不住隨游戲角色嘶吼,把正在熟睡的室友給嚇醒了;有的喜歡把寢室燈開到最亮,以便在電腦上按鍵操作,讓睡覺的同學受不了,矛盾長期積累就變成了大問題。
女生寢室矛盾的最大引爆點又是什么?“是清潔衛生!多數人只顧自己干凈,忘了公共區域。”卓飛發現,女生由清潔衛生產生的矛盾比男生還多,她們很少有人主動關心公共區域是否衛生,即便大家輪流負責寢室衛生,但每個人對“干凈”的理解不同,為此經常拌嘴。
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學生孫學俊告訴記者,男生寢室除因網游出現矛盾外,還有喝醉酒后在寢室內發酒瘋引發矛盾。“我身邊就有部分同學的宿舍關系不和睦,分分合合,4個人寢室能出現幾個圈子。”對輔導員說的寢室矛盾,同校英語專業學生溫艷麗深有同感,有女同學曾向班干部反映過自己的化妝品在宿舍內變少了,懷疑是其他室友偷偷用過,要求調換寢室。
“不管男生還是女生,出現矛盾歸根結底就是個人意識太強了。在家,他們都擁有相對獨立的生活空間;在校,進入集體生活環境,不太愿意接受別人的生活方式。”卓飛說,這些事處理起來很是頭疼。講道理,學生們三五天后就忘了;為矛盾突出的同學調寢室,本質上是在回避問題,沒有讓學生們學會如何與人有效溝通。“我也在摸索如何解決寢室矛盾。”卓飛如今能做的是,給自己定了個“二八定律”,即把80%的精力用在20%的矛盾突出學生身上,先試著了解、分析他們的家庭情況、成長經歷,以此拉近距離再談心談話。
“失戀效應”
為疏導學生 每天看一個小時“說說”
“90后”張亦弛需要管理383名學生,為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他每天會花一個小時翻看每個學生QQ空間里最新發表的“說說”,最多時一天會看80多條。“第一時間了解到他們的心理波動,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效果還不錯。”但去年10月份開始,張亦弛碰到了真正讓他感覺棘手的事情——失戀效應,因為失戀引起意志消沉、情緒低落等一系列心理應激現象。
“一個周五的晚上8點半左右,我接到一個陌生電話,一個女生情緒非常激動,‘老師,我是您學生吳磊(化名)的前女友,您能管管我的前男友嗎?’”張亦弛聽得一頭霧水,仔細詢問后才得知,因性格不合,吳磊的女友向其提出分手,吳磊無法接受現實,當天晚上喝了些酒后,繼續糾纏她。
電話掛斷后,張亦弛回想起近段時間吳磊的成績下滑,脾氣變得暴躁,也不愿跟同學交流,或許正是因為失戀。與學生同為“90后”的張亦弛感覺處理失戀問題很棘手,思來想去,幾天后他決定“摸著石頭過河”,于是找到吳磊談心,從平日里愛玩的游戲談到人生、家庭和未來。3小時的談話之后,吳磊漸漸變得開朗起來,后來還在網上開了家網店賣小飾品。
“我們班有個男生,來自單親家庭。去年跟女朋友分手時,他的表現也很讓人擔心。”就讀于西南石油大學的付誥告訴記者,他的這名男同學甚至連續四五天喝得爛醉如泥,此后更開始逃課,整個人變得消沉。
“處理學生們的感情問題很棘手,失戀的孩子都很敏感,所以在談話語氣、深淺上都要提前做好功課,處理不好他們可能走向極端。”現在,張亦弛的QQ已成為學生們遇到感情困惑后的傾訴熱線,看過學生們的“說說”后他也發“說說”,跟學生們互動,還在QQ空間和新浪微博上同步開設了“張老師的每天一談”,將學生們在QQ上向他傾訴的各類典型問題進行整理匯總,截至目前該欄目已發35條說說,平均一天一條,閱讀量已超過2.2萬人次。
33年老資格輔導員:
寢室矛盾由來已久
脆弱現象始于90后
2010年退休時,楊光惠是成都理工大學信息工程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從1977年當高校輔導員起,楊光惠已有33年學生工作經驗,算得上是“老資格”的輔導員。
在她看來,寢室矛盾是大學生群體中由來已久的問題,從上世紀80年代起日漸突出。那個年代的學生寢室沒有統一熄燈,同一寢室常因晚上關不關燈、幾點關燈而意見不一,長期下來就產生了矛盾。
對于失戀效應,楊光惠總結了不同年代大學生的特點,上世紀70、80年代,學校不允許談戀愛,大家都是地下情,分手了也不敢聲張,失戀效應并不明顯。90年代,大部分學生還是以學業為重,不會因失戀而意志消沉,因此輔導員的工作也是在學生提出戀愛咨詢時,結合自身經歷給出引導。進入21世紀之后,學生們失戀效應更明顯,會表現出意志消沉、情緒低落,直至影響學業,因此需要輔導員重點對戀愛觀、性教育等內容進行輔導。
對于讓新一代的輔導員哭笑不得的脆弱學生現象,楊光惠也注意到了。““90后”“00后”多為獨生子女,在與人溝通、抗壓能力上出現的問題也更突出,輔導員也開始重視心理健康教育。
○專家觀點
醫治脆弱學生的玻璃心
不能停留于幼兒園式教育
細數大學生的三宗“最”,卓飛、薛蕾、張亦弛三位“最牛”輔導員以及楊光惠均提到了“大學生抗壓能力低”。有26年高校心理教學經驗,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會會長、西南交通大學心理研究與咨詢中心主任寧維衛看來,“抗壓能力低是心理脆弱的最直接表現。”寧維衛認為心理脆弱正是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方面。他分析,上世紀70、80年代的大學生吃過苦受過累,十分珍惜穩定的生活,因此心理問題尚未有明顯表現。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大學生以“80后”“90后”的獨生子女居多,心理脆弱問題表現得尤為突出。
“這是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影響。”寧維衛著重從家庭方面分析,“80后”“90后”的父母以“60后”“70后”父母為主,一方面他們“望子成龍”,將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上,在生活上給予過度照顧,反而讓孩子的生活獨立性降低;另一方面他們思想相對開放,對孩子的教育以鼓勵為主,鼓勵過度的孩子就成了“打不得罵不得”。寧維衛認為,在大學期間解決學生心理脆弱問題,家長、學校應該多些溝通,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直面各種矛盾及壓力,不應再一味采取“教幼兒園小朋友”這樣的“過度保護”方式,鼓勵他們用正確的方法進行自我調節,以此順利完成向社會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