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近的大學 越來越遠的校區
與擴招前的一代人相比,如今的高考生離大學很“近”,2015年全國高考錄取率接近75%;但是,興高采烈報到的大學新生,經常發現校園很“遠”,很多學生在新校區度過自己的大學歲月。新校區恢弘的建筑、現代化的設施,讓人感受到便利;遠在郊區的地理位置,匱乏的配套設施,又也給學生和老師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趙引:郊區大學城成了地方建設的開路者——在偏遠的地方劃定校區,將各個學校搭配組合遷往新址,然后才逐步完善交通設施,進而推高大學城附近房價,增加土地產值,吸引人口購房定居,建立產業園。但是,大學不應該成為地方發展的犧牲品,大學更不應為了廉價的土地,把自己的學生丟到荒無人煙的遠郊。
@隋雪純:山東某高校文學院本部在中心校區,而大一新生卻在軟件園校區,至大二方搬回中心校區。雖然,學長、學姐時常表達對軟件園校區不會爆滿的圖書館、四人間宿舍的懷念,但是身處軟件園校區的我們,實在是羨慕他們更多一些。新校周邊過于空曠,郵局、超市、醫院等基礎設施尚未齊全。在社團納新、藝術節等文化活動方面,新校區總被邊緣化。
@瑣碎的小時光:剛上大學的時候,室友感嘆:“沒想到讀個大學還到村鎮來了,太鄉下了!”去看個電影,都要坐半個小時的公交,并且每一趟都擠滿了人。但是,與在市區的老校區相比,新校區面積大了幾倍,而且也建設得很漂亮。此外,在郊區更安靜,不會讓人心浮躁,能“好好當個大學生”。
@胡波:一些建設比較早的大學城,城區和郊區之間的公交、地鐵都通了,周邊房地產,超市,步行街,商場,娛樂餐飲等設施也都建了起來,這給外來務工人員也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之前在郊區的新校區很難聽到普通話,如今,說普通話的學生多了,逐步帶動當地人講普通話。大學對當地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lcw:我的新生入學教育這樣介紹新校區:“在這里,賺錢最多的不是我們老師,而是開校車的司機,最發達的產業是校車業。”雖說去市里很困難,但是校園湖邊漫步的水鴨,雕塑廣場上輪滑少年的身影,圖書館里滿滿當當學習的同學,教學樓墻面上垂掛著的書畫,都是大學生命力的展現。雖然遠一些,可是繁榮的快遞業也能讓生活很方便。
@Camomile:我就讀的新校區位于蘇州獨墅湖高教區,附近除了本校,還有一些國內外知名大學的研究生院。但是,想象中良好的學術氛圍并不存在,各校對外開放的程度不高,院系設置也很單一,可借鑒的學術資源有限。新校區的學生都向往著擁有百年歷史,地處姑蘇繁華地段的本部,卻又為新校區完備的硬件配置暗自慶幸。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