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進課堂是弘揚傳統文化和中醫文化的創舉
趙敏認為,中醫藥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優秀的文化瑰寶,也是世界上傳承最完整的傳統醫學,具有最完整的人文精神和哲學思想。“青少年學習它,可以培養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文化自豪感。”趙敏接著說,“從娃娃抓起,可以增強孩子們對中醫藥文化的了解,培養他們的興趣,也有利于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昆明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博士生導師黎爾平表示,《中醫藥與健康》進小學課堂,這是弘揚傳統文化和中醫文化的創舉,浙江省教育廳開了個好頭。他還強調,中醫既是一種科學,同時也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中國傳統文化,它進小學課堂,將使傳統文化有了新的傳承形式。
中醫進課堂需要好老師 課程聯系生活
黎爾平說,作為一種選修課,一定要把教材寫好,要有好老師,否則,將走向兩端:或深奧難懂,擊敗了孩子的興趣;或過于神乎其神,變成一種玄學。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期刊雜志社基礎教育編輯室常務副主任孫玨說,跨學科、多學科整合將成為未來課程體系的趨勢,中醫課程的開發不一定是做加法,可以將中醫藥課本與學科教學相結合,做專,做深。
對于中醫過于深奧甚至不夠科學的說法,趙敏認為,小孩子學中醫藥知識,應該注重踐行,讓他們學以致用,這樣孩子們就會有興趣。例如,飲食與四季的關系、生活的做息習慣等,傳統民俗講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都體現了中醫治病的思想。
黎爾平說,懂得陰陽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等,孩子的心靈會對自然產生敬畏,會調適自己,比如他們懂得吃過多油炸食物會上火,孩子就能學科學合理飲食。
因此,黎爾平建議,既然中醫健康知識作為選修課,一定要體現選修的特點:首先是興趣第一;其次,千萬不要把課本變成死記硬背、灌輸性的教材;再次,要生動活潑,與生活中的情形聯系在一起;同時,不貶低西醫,但以中醫為主線;一些試點學校與中醫院合作,讓孩子有去看看中醫臨床治療。
“可以采取郊外踏青,參觀中醫藥博物館等方式,也可以和植物課相結合,讓孩子親身體驗中醫。” 趙敏如是說。
“傳統的才是世界的,中醫藥是墻內開花墻外香。”宋曉亭表示,世界多數國家對中國系統完整地保有這樣一門技術贊嘆不已,許多到中國留學的外國人就是來學習中醫藥,我們要讓中華傳統文化的這種瑰寶發揚光大。(作者未來網記者:李盈盈)
原標題:中醫藥課本進小學遭洗腦質疑 專家:健康中國從娃娃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