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清明“黃金周”時還很注重寒食、禁火的傳統,由于煮熟的雞蛋營養豐富、便于冷食,因此雞蛋就成了“假期”通用食品。
與此同時,唐代也繼承了前代鏤雞子、斗雞卵的習俗,并推陳出新,大盛其風。鏤雞子,就是將雞蛋雕成各種圖案花樣,制成精美的工藝食品。每到寒食、清明,人們互相贈送刻鏤成形的雞蛋,以祝賀節日。
由此衍生出來的,當時往往有人將鏤雞子相互對比,大有競爭之意。這即被稱為“斗雞卵”。
或許是因為民間據此產生的奢靡、攀比之風日盛,唐玄宗還專門為此頒下《禁斷寒食雞子相餉遺詔》,禁止民間在寒食節期間互相饋送雞蛋,以使民眾日行恭儉。
除了在吃喝方面攀比,古人也曾遇到過掃墓或踏青出游時的交通問題。
宋代承襲唐制,清明仍有七日假期。這期間,到郊外掃墓的人把城門都堵塞了,踏青的游人更是數不勝數。
就有史料記載,每到清明時節,外出掃墓者,“車馬往來繁盛,填塞都門”;出游的人也不少,“田野道路,仕女遍滿”。
《夢梁錄》甚至記載,“不論貧富,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出游人多得好像全城的人都出來踏青了。
宋人田況的《開西園》一詩中還有這樣的記載,“檻外游人滿,林間飲帳鮮。眾音方雜還,馀景更留連。座客無辭醉,芳菲又一年”。可見當時在游玩之余,還有不少人要小酌一杯。
從今人的視角來看,唐宋時的清明正是一年中的重要節日之一,除了緬懷先人,清明更是生者享受假日生活的節日。我們也能從中看到古人節日狂歡的意味,甚至于像過節攀比、出行堵車這樣今人遇到的很多現實問題,古人也曾遭遇。
這么看來,古人借清明假期,追憶先祖、踏青出游、放松身心,聽起來和今天的我們沒有什么不同。其實我們離古人不遠。在千年的傳承中,清明節不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符號,它更是融入所有中國人生活中的文化基因。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