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記者來到位于福州高新區高新大道的閩都創新實驗室,與科學家們共同學習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作為首批福建省創新實驗室之一,這里正以硬核科技攻關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與四中全會“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部署同頻共振。
在先進信息光電子芯片及應用技術研發支撐平臺里,2000平方米的千級潔凈室內,身著防護服的工作人員在精密儀器間忙碌,一臺臺光電子芯片制造設備正精準刻畫光子傳輸軌跡。“依托這一平臺,我們成功突破核心技術,實現了高端光電子芯片的自主可控研發與制造。”蘇輝團隊的陳景源博士指著設備介紹。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占科技發展制高點,不斷催生新質生產力。這為我們指明了方向。”閩都創新實驗室副主任鄭發鯤表示,“我們始終牢記‘打造戰略科技力量,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使命,立足‘十五五’節點,強化原始創新與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在引領新質生產力上闖新路。”
技術攻堅為基:
“書架”里的硬核底氣
千級潔凈室里,高純管線與精密設備協同運轉,±0.5℃恒溫、±5%RH精準控濕的環境,見證著技術攻堅的執著。“平臺聚焦國家戰略需求,瞄準5G、數據中心光互聯等關鍵應用,全力打造國際領先的III-V族芯片研發制造基地。”陳景源道出團隊初心。
國際首創稀土腫瘤靶向核藥、全球首創大功率熒光陶瓷LED、量子云碼可信溯源打破國外壟斷……硬核成果標注著創新高度。自2019年成立以來,閩都創新實驗室緊扣國家和福建光電信息科技與產業發展重大戰略需求,累計突破關鍵核心技術80多項,完成重大創新成果30多項。
“光電子芯片是新基建、AI領域的核心支撐,已列入《中國集成電路與光電芯片2035發展戰略》重點方向。”陳景源介紹,蘇輝團隊主攻高速光通信與智能感知光芯片關鍵技術,深耕InP材料體系,率先實現從材料生長、組件到封測的全工藝自主化與產業化,填補國產化空白。目前,兩條集MOCVD(金屬有機氣相沉積)外延生長、芯片工藝及自動封裝測試老化于一體的中試工藝線已建成投用,為破解“卡脖子”難題筑牢根基。該成果已在福建中科光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實現轉化量產,近3年新增產值9.3億元。
陳景源指著核心產品告訴記者:“這是我們正加速推動應用落地的VCSEL(垂直腔面發射激光器),支持50G等更高速率,可用于激光雷達、光通信,還能覆蓋手機人臉識別等3D傳感領域。”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這讓我們科研團隊倍感振奮。”陳景源表示,原始創新是源頭活水,關鍵核心技術是產業命門,二者是科技自立自強的根基。團隊已部署攻堅行動,爭取讓科技創新更快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鄭發鯤介紹,實驗室已與龍頭骨干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聯合研發中心18個,孵化成立了30多家高技術企業,帶動企業新增產值300多億元。“未來將以產業需求為牽引,攜手更多企業攻堅核心技術,這正是落實四中全會‘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的具體實踐。”
人才聚能為要:
轉化之路的內生動力
閩都創新實驗室里,國內領先的激光制造工藝設備旁,任策團隊正專注開展激光器整機測試。這處實干現場,是實驗室高水平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建設的縮影。“實驗室為我們筑牢平臺,讓大家心無旁騖地攻關核心技術。”團隊核心成員游偉琳感慨道。
有著十幾年電子工作經驗的游偉琳,曾參與國內首款機器人研發,2022年加入實驗室后,全程參與百瓦級皮秒激光器研發。他說:“‘團隊引進+項目落地’機制太有吸引力了,不僅有充分自主權,還能對接產業鏈資源,讓好項目快速落地。”依托平臺,任策團隊研制的高穩定性百瓦級皮秒激光器,整體性能達國際先進水平,長期功率穩定性指標躋身國際領先。
人才成長與成果轉化相輔相成。去年7月,任策團隊在閩都創新實驗室支持下成立福建步銳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實驗室以知識產權作價入股,將70%的股權收益獎勵給任策團隊。今年初,實驗室協助公司通過綠色通道獲得了240萬元貸款,解決了資金難題。如今,公司年產值穩步提升,實現了“人才成長—技術突破—產業落地”的良性循環。
“科技創新歸根結底要靠人才,這和四中全會‘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的部署高度契合。”鄭發鯤介紹,5年來,閩都創新實驗室已引進15個高水平研發團隊,聚集520多名研發人員。面向“十五五”,實驗室將創新引培機制,探索“旋轉門”促進人才流動,培育戰略“帥才”與產業“英才”,為創新注入持久動力。
平臺搭橋為徑:
打通成果落地關鍵環節
“全會公報10次提到‘科技’、8次提到‘創新’,強調‘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結合福建實踐,如何讓高能級科創平臺成為成果跨越‘死亡谷’的橋梁?”在共學現場,記者問出了廣大科研人員關心的問題。
鄭發鯤當場回應:“中試平臺的體系化水平,直接決定轉化成敗。我們聯合高校、企業爭創國家平臺,就是要構建‘研究開發—平臺支撐—產業應用’完整生態,讓平臺成為轉化‘加速器’。”目前,閩都創新實驗室打造了10個高能級研發支撐平臺,覆蓋光電材料、新型顯示等領域。
為拓展交流視角,記者現場連線在廈門的嘉庚創新實驗室黨總支副書記、主任助理謝堂堂:“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支撐,實驗室如何避免‘技術突破卻難轉化’的斷裂?”
“核心是構建‘科研—產業—資本’一體化生態。”謝堂堂清晰作答,“我們打破協同邊界,與寧德時代、三安光電等100余家企業深度合作,從基礎研究就錨定產業需求。目前已孵化31家高科技企業,吸引外部投資超7億元。”他強調,這種“基礎研究—工程放大—產業應用”的模式,正是落實四中全會“全鏈條攻關”要求的實踐,讓創新成果快速轉化為生產力。
記者又連線泉州的清源創新實驗室執行主任鮑曉軍:“在綠色石化領域,如何破解‘好成果難轉化’的世界性難題?”
“關鍵在協同機制,這也是新型舉國體制‘有組織科研’的核心。”鮑曉軍直指要害,“我們緊扣‘雙碳’目標,構建‘基礎研究筑基—應用創新破局—產業轉化落地’體系,創新‘4共’機制——共建研發中心與中試基地、共享成果與人才,打通從研發到產業化的堵點。”他介紹,實驗室已在化工新材料等領域突破多項“卡脖子”技術,推動石化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在協同“教育—科技—人才”與“科技—產業—金融”雙循環方面,各實驗室下一步有何具體規劃?
“我們將以平臺為樞紐,強化產學研用協同,讓人才在科研與產業間流動。”鄭發鯤表示。謝堂堂補充道:“深化‘科研—產業—資本’融合,讓基礎研究有持續投入,成果轉化有市場支撐。”鮑曉軍也回應:“打造教科人一體化和‘兩新’深度融合試點樣板,聚焦綠色石化前沿攻堅。”
線上線下交流的熱度不減,大家的共識愈發清晰:我省創新實驗室的實踐,正是對四中全會精神的生動落實。面向“十五五”,唯有以全鏈條思維建平臺、育人才、促轉化,才能讓更多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撐中國式現代化,讓新質生產力在八閩大地蓬勃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