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體報道稱,清華畢業生留京數量逐年下降,已連續4年低于50%。
近年來,相關部門一直鼓勵高校畢業生到中西部就業,而二三線城市的發展速度愈發加快,也給清華大學等名校的“高材生”們提供了更多工作機會和才能施展的舞臺。事實上,二三線城市的發展也確實需要更多人才的補給。在此背景下,清華畢業生京外就業率逐年提升,并不讓人意外,對于區域均衡發展而言,是一個積極信號。同時也表明,當地大學生中的有識之士,正在主動轉變就業觀念,到國家更需要、更能實現自身職業理想的地方發展,這是一種可喜的進步。
但筆者又想到,清華畢業生的離京率在短短10年內提高了16%,如此大的變化,是否也與北京對畢業生們的吸引度下降有關?這些年,逃離北上廣逐漸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無論是對于謀求京外就業的畢業生,還是工作一段時間后的“逃離者”而言,高房價、戶籍、空氣質量等,恐怕是影響他們選擇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畢業生離京率的提升,清華大學并非孤例。如北京大學早在2012年就曾公布數據,當年北大約七成本科生、四成研究生選擇京外就業。一方面,這確實是他們經過理性權衡后的自主選擇。但也要看到,較之于一些就業者在工作幾年后選擇“逃離”,像清華北大等名校的高校畢業生,有一半以上將首個就業地選擇京外,顯然代表了一種更深度的“逃離心態”。一來,相對一些普通崗位的就業者,作為“人才”象征的北大清華畢業生,其就業傾向,更具社會風向標意義;二來,一畢業就選擇離開,或多或少地說明不少畢業生對于留京的信心在降低。
北京對于畢業生的吸引力變弱,這種變化始于個人的選擇,但其影響卻終究要作用于社會層面。比如城市的發展活力,比如消費能力。而一旦“居京不易”越來越普遍,北京對于高端人才的“友好度”下降,其所帶來的潛在影響,將是綜合性的,不容小覷。
在經濟領域,有一個包容性增長的概念。它是指能創造出生產性就業崗位的高增長、能確保機遇平等的社會包容性以及能減少風險,并能給最弱勢群體帶來緩沖的社會安全網。一定程度上,一個城市對剛剛踏入社會的畢業生的吸引力,也多少衡量出一座城市在包容性增長方面的水平。而在畢業生問題上,這種城市發展的包容性,不僅僅是看能夠公平的給予畢業生們多少具體的工作崗位,更在于整個城市的公共政策取向是否能夠傳遞給年輕人應有的信心。
(作者朱昌俊,系媒體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