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出題老師認為,這道題的答案完全可以建立在自圓其說的想象基礎上。
中國美術學院一位常年出藝考專業考試題的教授這么告訴我,“這樣的題目,避開了考前班的模式化的訓練,能看出學生的知識面、想象力,當然主要還是考畫畫。只會背光影、結構、細節,畫畫石膏頭像的學生,會很難下手。真正喜歡畫畫的、每天亂七八糟什么都畫的人,就可以畫。”
不過,既然題面里那么嚴謹地談到了牛頓第三定律,我們也想嘗試從科學的角度,嚴肅地答題。于是,我把題目發到一個物理學家群里——果然,冒出幾個腦洞大開的解答方案。
方案一:懸浮的霸王
浙江工業大學物理系的一位教授給出的方案,是請項羽先生找一座礦山坐下來,這里是一個磁場。
霸王不是力氣大么,那就自己抱上發電機手搖發電吧,當然他還需要用線圈,把自己和椅子綁到一起。好,霸王開始搖手柄發電,一會兒就產生了磁性。霸王就會像磁懸浮列車一樣,浮起來了。
在現實中,有物理學家真的用活物,做過這個磁懸浮實驗。
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俄裔教授安德烈·海姆教授,是一位搞笑諾獎和真正諾獎的雙料諾獎獲獎者。去年他在浙大講課,曾經給記者講起過獲獎項目“飛翔的青蛙”。
海姆曾經是荷蘭奈梅亨大學副教授。當時,他所在的實驗室最主要的設備優勢是強大的電磁鐵。
某個晚上,海姆把一點水倒進了實驗室正在產生巨大磁場的儀器里。讓人極為驚訝的是:水并沒有從強磁鐵中流出來,水滴懸浮在磁鐵的中心,就像在太空中一樣。
水這么微弱的逆磁效應,比鐵的磁性要弱10億倍,居然可以抵抗重力。于是,海姆樂此不疲地繼續往磁場里頭“扔”東西,“有草莓、西紅柿……還有青蛙!”就是那只著名的“飛翔的青蛙”。
“雖然它有些怪誕,但是這個實驗讓人們重新審視逆磁效應,我們不再認為它是一種微不足道的性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