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林”
排練間隙,陳安娜創辦的藝術培訓工作室明星班里的幾個小演員在一旁嘰嘰喳喳。
“我上過很多電視臺。”
“我上過卡酷。”
“我也上過。”
不同于甜甜直接和童星公司簽約,一些父母讓孩子參加藝術培訓班里的表演課程,而藝術培訓班的“明星班”,顧名思義,以培養童星為目標。
5歲的圓圓是藝術培訓班明星班的學員,已經參加過四檔綜藝節目錄制,盡管一些節目的名字,母親楊玉玉已經記不太清楚了。
一家童星公司創始人玲玲告訴澎湃新聞,按照演出領域,童星被劃分為不同類型:“有平面的,有適合拍廣告的,有綜藝派,有演說能力很強的,有的是演技派,也有舞蹈跳的很棒的。”
他們早早地被劃分了“一二三四……線",劃分依據是“人氣,點擊率、曝光率多高”,德小興說,不同線童星“行情肯定不一樣,出去待遇也不一樣”,他以“商業機密”為由拒絕透露此間的“行情”。
和圓圓在同一個明星班的7歲北京女孩張依寧已經接拍過三個廣告:一個無人機,一個房地產中介和一個教育頻道的廣告。“她從小表現力就挺強,在舞蹈方面比較有才華。”母親周曉迪笑著說。
和李曼麗一樣,周曉迪的微信添加了許多個活動群。只要見到群里扔過來通告信息,她都會把女兒的模卡發過去。
此前有經紀公司找她談簽約,她沒簽。“家里其他人反對聲音很大,我倒不介意。”只是簽了約,就要配合經紀公司的演出時間,一旦和學業有沖突,周曉迪也不知該怎么處理。
張依寧三歲的時候,周曉迪“嘗試性地”讓她學跳舞,“發現她有天賦”,接著她又讓女兒學唱歌,畫畫,彈琴。
幾個月前,周曉迪帶著女兒到幾個劇組試鏡。踏進試鏡屋前,張依寧有些抗拒。音樂一響,周曉迪按住女兒的后背,往前一推,“她就上去了”。她帶女兒面試過兩部電影,導演要求眼睛必須有靈動感,結果試了兩場哭戲,張依寧硬是哭不出來。
“那個東西確實不適合她的性格。” 周曉迪不記得那兩部電影的名字了,只知道都是恐怖片,且只有夜戲。
對于女兒的未來,她想,實在不行,“或者考一考其他專業學院,反正北京這么多的機會。”
不管是為孩子的未來鋪路,還是為圓自己的明星夢,當家長們帶著孩子踏入童星這個市場時,挑戰不僅來自行業的亂象。訓練和演出后疲累的身心、過早體驗的叢林競爭,是孩子們能承受之重嗎?
半年來,去的地方多了,見的人多了,李曼麗有些迷茫。兩天的排練結束后,她回到酒店,將甜甜散落在房間的表演服一件件疊好放回行李箱中,用打車軟件叫了一輛車,駛向火車站。
她決定先帶女兒回到老家。
(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
(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