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童星公司采取會員制
李曼麗拿不定主意,到底要不要和馮章的童星公司簽約。
她無意止步于各種比賽,“想讓她多樣化的去發展,接個劇本啊,演戲啊。”2016年六七月份的時候,李曼麗和馮章談過,“劇本他也要等,一直都在等,說有了會給甜甜。”
馮章當藝人經紀超過十年。創辦童星公司以前,他在一家傳媒公司的藝人服務中心,為劇組解決演員配比問題,自稱為“最大的人販子”。
從2007年開始,陸續有導演找他幫忙物色兒童演員,“當時孩子很少,從07、08年慢慢需求多了。”他開始考慮上一個兒童板塊,“市場有這個需求,我們就應該上。”
四十來歲的馮章深諳行業規則,他瞅準那些急于推出孩子的父母心理,聯合一家動漫公司,推出了一檔少兒綜藝節目。這檔節目稱,繳納1000元的報名費,孩子就能進棚錄制,展示才藝。“用演藝圈里面的話講就要先混個臉熟,在這個圈里面多一些出鏡,慢慢機會才會多。”
到2010年,馮章感覺童星市場火爆起來,“兒童類的綜藝節目多了,《爸爸去哪兒》火得一塌糊涂,接著又有《爸爸回來了》,《加油少年》,《花兒朵朵》,《最強小孩》等等。”
和馮章的公司一樣,大多數童星公司采取會員制。只要成為公司會員,公司會找一些有經驗的經紀人、寫手,給孩子做“軟文”,再到百科詞條做一些推廣,“實際上跟做成人藝人的模式是一樣的。”
馮章的公司全年包裝費用三萬元左右。他一再強調,自己的公司和其他需要十幾萬幾十萬包裝費用的公司不同,“我們比較接地氣,側重于基層想上電視的孩子。”
除了自辦的欄目,馮章還和各衛視臺合作一些節目或晚會,以說服更多的父母帶著孩子加入。
“現在這個行業參差不齊,有一部分帶有欺騙性質,高收費,打著包裝培訓做童星的旗號,實際上是斂財。”盡管已經算“老江湖”,馮章同樣被騙過。2014年,北京一個文化傳播公司負責人找到他,讓他提供一百個孩子,參加某電視臺策劃的一個兒童情景劇。第一期,馮章找來十個孩子,每人交了三萬二,開始培訓。培訓結束以后,一撥人等著開機,可對方一直拖延時間。半年過后突然說拍不了了,錢沒退,人也消失了。馮章到那家電視臺一打聽,才知道“壓根就沒有這個事”,合同上的章也是假的。“還有一些人在繁華地帶租一兩間房,掛個牌子說是什么什么劇組,開始面試,收錢。一個月面了一幫孩子,收了幾十萬,就走人了。然后再找這個公司就沒有了。”
開培訓班三年,陳安娜也遇到很多“盲目”的家長,“有些家長不缺錢,就要讓孩子出來,特別容易別騙,可能花了幾十萬,也沒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