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陳立群站在臺江縣民族中學的操場上宣布就職,趙凱明的心才放下來。
杭州市對口幫扶黔東南州,臺江縣民族中學每年都會迎來杭州的支教老師,但迎來支教校長還是頭一遭。許多老師都盯著,“年紀那么大的校長”到底能給學校帶來什么變化。
就職儀式結束,陳立群就開始一個班一個班看過去,“我要看清楚整個學校的狀態”。
很快,他就發現了問題。有的老師上課時帶著手機,鈴聲一響就停下教學接電話;有的老師還沒到下課時間就離開了教室;有的學生上課時趴在桌子上睡覺,口水流到課本上也沒人管……
有一次,陳立群看到兩個老師上課時間站在教室外聊天。“校長,我這節課的內容講完了。”老師說。陳立群一下子火了,“一節課你要從頭到尾負責到底的,45分鐘的課怎么可以25分鐘就講完了!”
觀察之后,陳立群在全校大會上喊出了自己的第一個口號:課堂比天大!
有學生認為可能口號喊喊就過了,沒想到從那之后,早上賴在被窩里睡懶覺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不管天氣多冷,早上7點半所有學生的晨讀課必須開始。晨讀的要求更具體:不許坐著、不許寫作業、不許邊吃東西邊看書,必須站著大聲朗讀。以校外走讀的借口不上早晚自習也行不通了,所有學生必須住校,學校實行封閉式管理。
老師的壓力也隨之大了起來,校長和學校的評教小組有可能隨時推門進教室聽課,如果哪堂課沒有認真備課或者達不到教學要求,校長會直接嚴厲批評任課教師。
在臺江縣民族中學教了8年語文的教師楊玲能感覺到明顯的變化,每周一次集體備課讓整個教研組的教學目標非常明確,教學方法可以充分討論。過去,老師們的心態是“我課堂教了,學生課堂學了”就萬事大吉,現在必須是“課堂講透了,學生學懂了”才算過關。
臺江縣有“天下苗族第一縣”之稱,民間說“大節三六九,小節天天有”,過節飲酒是苗族的傳統,楊玲發現,現在老師們外出過節聚餐少了很多,幾乎沒有老師敢在工作日喝酒,更不敢帶著酒氣上講臺。“老師和同學們都知道,課堂比天大。”楊玲說。
如今,班主任老師在早晨學生起床時就到校,晚上學生睡下后再回家,全天的工作就圍繞教學展開。陳立群也是這個作息時間,他將整個學校比成一輛車,要時刻掌控車輛行進的趨勢,“不能逼得太緊,更不能放松。”
在陳立群心里,課堂比天大的理念不僅要在校內生根發芽,也要讓全縣的黨政干部共同認同。
縣教育局的一些會議,往往會通知民族中學的校長參加,陳立群去過幾次,感覺幾個小時的會聽下來,跟民族中學有關的只有幾句話,他直接找到縣教育局局長,誠懇地說,“以后這樣幾句話的事情直接電話通知就好了,不要再通知我去開會。”
縣委組織部要來學校考察后備干部,做測評,要求所有老師早上9點鐘必須到會,陳立群直接拒絕,理由就是9點同學們都要上課,沒課的老師也應該在備課。
“9點鐘來,老師集中到會議室,54個班的課都停下來,這不是本末倒置嗎?”陳立群告訴縣委組織部的干部,可以選擇學生在操場上活動時再開會,“反正不能占用學生們的上課時間”。
在陳立群看來,重塑師生心中比天大的課堂,是恢復學校優質學風的基礎性工作。他甚至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成績對臺江的學生更加重要,這是教育資源匱乏情況下獲得更多教育機會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