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樣的標準執行起來仍有難度。“現在哪個教師在哪些學校有職務,我們都是‘兩眼一抹黑’,沒有一個信息共享的平臺,只能靠自己上百度去查。”受訪專家建議國家相關部門搭建高校人才交流信息共享平臺,人才跳槽履歷、兼職信息等都可進行查詢。這樣一來,聘用單位就能對人才的職業誠信進行評估預判,同時,也倒逼人才自我約束。
第三,調整考核指揮棒,避免“金帽子”催生人才異化流動。中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張少雄認為,像“職業跳槽教授”這樣的人才異化流動,根源是考核指揮棒下的投機行為。“一些高校寄希望于找到‘雇傭軍式’的科研團隊,一是‘金帽子’多了指標好看,二是論文和項目多了業績好看。殊不知,學科能力、學校建設,都是慢慢沉淀出來的,不能急功近利。”
受訪的高校管理者們呼吁,對于學校、學科的撥款機制和考核指標,應弱化對某一類人才的數量指標要求,更注重長效積累。“強不強,不能單看有多少個‘金帽子’,否則,‘職業跳槽教授’野火燒不盡。”(記者袁汝婷 閆睿)
原標題:高校“挖人大戰”下的職業跳槽教授:逐利謀官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