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產業,也能振興一方農業。在廈門,一場關乎“中國飯碗”的種業振興行動,正悄然鋪展畫卷。“十四五”期間,廈門育種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培育獲得植物新品種權的農作物新品種73個,去年全市農作物種子種苗產值達5.5億元,蔬菜種子種苗產值位居全省第一。
從同安的青山綠水,到翔安的現代化大棚,從企業的自主研發,到政策的精準滴灌——廈門,這座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正將“種子”這件大事,深深植入高質量發展的基因里。
筑巢引鳳 夯實種業“地基”
走進同安區蓮花鎮窯市村,農友種苗(中國)有限公司的廈門蓮花研究農場靜臥于青山環抱之間。連排大棚內,各類蔬菜種苗茁壯成長,綠意涌動,生機撲面。
“我們這兒不只是一片試驗田,更是亞熱帶蔬菜育種的‘前沿哨所’。”場長彭智俯身輕撫苗葉,如數家珍地道出每個大棚的使命——或是篩選抗病品系,或是測試耐熱表現,每一株幼苗背后,都藏著提升區域農業韌性的關鍵密碼。
在翔安區內厝鎮,文興種苗種子研發示范園現代化大棚整齊排列,蓄勢待發。“水電配套一完成,這里就是花椰菜新品種的‘搖籃’,也是我們打贏種業翻身仗的重要陣地。”總經理李曉龍語氣里滿是期待。這片靜待啟用的熱土,即將播下種源自主、農業自強的夢想。
這并非孤例。廈門持續加碼種業基礎設施建設,閩臺農業蔬菜研發與繁育中心、農友種苗(中國)有限公司廈門蓮花研究農場、文興種苗種子研發示范園等重點項目相繼落地興建,規劃總投資超3億元。更令人振奮的是,翔安區蔬菜育種創新能力提升項目已成功“闖關”,入選國家發改委、農業農村部農業專項2025年第一批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獲得中央預算內補助資金1100萬元,為我市種業升級注入強勁動力,體現了我市種子企業具備承擔國家級項目的實力。
企業強,則種業強。廈門推動種子企業構建“育繁推一體化”體系,華泰五谷種苗今年斬獲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A證),正式加入“國家隊”。至此,廈門已有2家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占全省三分之一。“十四五”期間,全市培育獲得植物新品種權的農作物品種73個,并有24個主要農作物品種通過省級以上審定——育種創新的“廈門軍團”,正破土而出。
科技賦能 打造創新“策源地”
在翔安新圩鎮羅田村,一幅種業創新的壯闊畫卷正徐徐展開——30余萬平方米的閩臺農業蔬菜研發與繁育中心正在青山環抱中拔地而起。放眼望去,土地平整一新,道路脈絡初具雛形,不久后,一座座鋼架大棚和4萬平方米科研用房將在這里巍然矗立,成為集種業創新、資源保護與兩岸示范于一體的種業科研新高地。
“這里不僅是基地,更是區域性種業創新的‘強引擎’。”項目負責人洪金條站在規劃圖前信心滿滿。他介紹,這里將建立蔬菜生物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廈門分中心,打造種質資源評價鑒定中心和植物新品種保護中心,建成熱帶、亞熱帶果樹種質資源圃和南藥種質資源圃。該項目規劃投資2億元以上,目前,已累計投資1000萬元,農用地流轉、道路改造、土地平整等穩步推進——一個現代化的種業“智慧谷”,正呼之欲出。
與此同時,廈門持續打通種質資源引進的“快車道”。市農業農村局聯合市科技局、廈門海關建成進境種質資源隔離檢疫基地,依托基地運營單位廈門華僑亞熱帶植物引種園,持續探索種質資源“實驗室隔離+科研”模式,著力優化種質資源引進的路徑方法,加快育種研發進程。
本土特色品種也在這一進程中煥發新生。同安“鳳梨穗”龍眼提純復壯、常規緊花花椰菜保護利用……廈門在保育特色種源的同時,不斷擦亮本土農業“金名片”。
產學研深度融合,持續結出碩果。今年我市種子企業和科研院所合作培育的獲得擬授予植物新品種權的蔬菜新品種10個。廈門大學生命科學院持續開展作物育種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和試運營,完善運行管理制度,加強育種科企合作,推進生物育種技術應用,為文興種苗、嘉力和等種業企業提供育種研發技術服務。廈門中廈蔬菜種籽有限公司和福建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已合作完成國家花椰菜育種聯合攻關項目,高通量表型檢測、DNA指紋圖譜、分子標記鑒定技術、高效小孢子離體培養體系一一建立,累計育成13個花椰菜新品種——科技,正成為廈門種業最硬的“內核”。
政策澆灌 激活產業“生命力”
走進翔安內厝鎮的嘉力和農業科技示范園,溫室大棚里番茄苗、辣椒苗青翠欲滴。園區負責人洪再選站在苗床間坦言:“我們做了二十多年種子貿易,但在育種研發上還是‘新兵’。這條路很長,投入很大,但必須走下去。”
這是廈門種業企業的共同心聲,也是政策發力的方向。
近年來,廈門連續出臺《推進種業振興行動若干措施》《扶持蔬菜種子種苗產業發展措施》《廈門市促進種業創新發展若干措施》等文件,從平臺建設、種質引進到品種選育,全方位構建種業全產業鏈。
其中,今年7月推出的《廈門市促進種業創新發展若干措施》不僅延續了對品種選育和龍頭企業的獎勵,更增設四大新政:支持建設農作物種業創新公共服務平臺;暢通種質資源引進“綠色通道”,對引種費用予以補助;強化金融賦能,引導社會資本投向種業關鍵領域;推動產業化發展,強化品牌建設與人才引進。一系列舉措形成“組合拳”,為種業振興注入系統性動能。
規劃先行,藍圖漸晰。制定實施《廈門市加快種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著手編制《廈門市“十五五”種業發展規劃》,立足當下,著眼未來。
真金白銀,也在持續注入。2020年以來,各級財政累計投入約1億元,支持企業開展基礎設施和育種能力建設。金融政策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共同激活種業振興的一池春水。
種子雖小,關乎國脈。在廈門這場靜悄悄的“種子革命”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技術的突破、設施的升級、政策的護航,更是一座城市對農業未來的深刻思考與堅定行動。鷺島種子,正茁壯成長;種業之光,已照亮前路。
(廈門日報記者 吳曉菁 通訊員 吳海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