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校車內部還被改裝增加了座位
為情接送
泉州某山村的“黑校車司機”阿卡(化名),拒絕了采訪。他解釋,自己深知這項差事與國家法律相背,雖然本質上是賺錢,但農(nóng)村校車一直發(fā)展不起來,好多孩子上學要走幾公里山路,自己不載送,孩子們走路上學也有很大危險,他于心不忍。
年過50的阿元(化名),一對兒女早已工作多年,他自己又做點小買賣,衣食不愁。“我有部面包車,最開始,就是幾個親戚家孩子,家長沒空,就叫我?guī)兔λ腿W校”,阿元說,車上還有些空座,幾個鄰居找上門,讓順帶著捎去學校,不知不覺,他就算入了行。
“抓到說要罰一萬,我也怕呀”,阿元說,接送孩子,收的基本上就算是厝邊們幫忙出的油錢,所以他的處境也尷尬。“老兄弟了,都是有困難互相接濟,跟人家說不送了,情面上也過不去”。
除此之外,校車的路線選擇,也是讓阿元不顧兒女勸說、堅持下來的理由。“我也知道,他們(校車方面)也要考慮成本的,路線只到大路邊,為一個孩子繞路不劃算”,但村里一些角落,距離大路很遠,孩子要走一兩公里路才能到家。
前幾日,學校召集幾個黑校車司機協(xié)調,阿元也說了,只要校車能夠將孩子送到位,他愿意退出這一行,“這樣,對誰都好”。
身份“洗白”
阿福(化名)已經(jīng)46歲,原來是一名跑長途貨運的司機,常年在外謀生。5年前,他回到了老家。
“我爸年紀大了,那時候突然生病,需要人照顧”,阿福接到家人電話的第二天,就辭了工作回了家。父親病情漸漸好轉,阿福也開始有些時間,跟厝邊們話話仙。“你要不去整一部面包車吧,我們家孩子就給你接去上學”,鄰居的阿婆們勸他。年輕人出外打工,留下老人孩子,村里的小學撤并到鎮(zhèn)上,近的幼兒園也離了兩三公里遠,老人年紀大不好接送,有個可靠的司機送著上下學,還倒更妥當。
在這種背景下,阿福開始了黑校車生涯。“一天來回兩趟,能收入一點,而且更多時間還可以照顧老人,對我是最好的選擇了”,阿福說,很快,厝邊就聚來了20多個孩子,他分成兩撥,用自己的9座面包車,載著去上學。
超載是家常便飯,“不超載真賺不到錢”,阿福說,躲避交警的查處,也是這一行必須經(jīng)歷的過程,“得提防著交警,還得想著車上的孩子,真的是提心吊膽”。
2012年《校車安全管理條例》出臺之后,他也和幾個同行的哥們聊過,“大家都知道這行不長久”,阿福感慨,只不過,要養(yǎng)家糊口,也要把孩子們送上學,幾個人才繼續(xù)走著這條沒有未來的路。
去年,有校車公司招司機,阿福很快報了名,“收入是相對低了點,但讓人安穩(wěn)”。